但是,在陕西省洛川县、山东省胶州市和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这3个地区,特色农产品却没有或很少陷入这种产销怪圈,并能持续保持着价格和产销量的平衡稳定。
为什么他们能够避开产销波动的“过山车”、“蹦蹦床”?他们有什么秘诀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今年初,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在对全国鲜活农产品主产区进行全面深入调研之后,选择了这3个地区作为试点,根据3个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农产品特色,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相应的农产品产销发展机制和模式,并期望通过试点,探索出一些方法和手段,总结出一种机制或模式,以有效破解我国鲜活农产品“暴涨暴跌、滞销卖难、菜贱伤农”的怪圈。
洛川模式:多级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发挥产销指挥棒作用
陕西省洛川县是我国著名的苹果之乡。该县京兆乡果农杨得贵的手机在今年9月份苹果上市之前,就收到了县苹果信息中心发送的全国苹果主要生产县产量信息和全国批发市场苹果价格信息。后来,他又在乡里的信息发布大厅得到了当地农业部门的培训和指导,得知今年全国苹果栽植面积有所扩大,总产量将会增加不少,随着各地苹果的逐渐上市,价格可能会越来越低。因此,他听从当地政府和专家的指导,一开始就坚决执行“有多少就卖多少”的销售策略。
果然,“十一”双节刚过还不到10天的时间,当地75毫米级别的红富士一级果收购价就从最高3.3~3.5元/斤快速跌落至最高只有2.5元/斤,跌幅近30%,而且果商还不怎么收购。
但杨得贵家50亩果树收获的苹果,在10月中旬前就已经基本卖得差不多了。据悉,洛川县的大部分果农都和杨得贵一样,果园里的苹果早早就卖得没剩下多少了。他们纷纷对记者说,这都是靠当地政府的信息服务给他们指引了道路,帮助他们及时卖出了苹果,增产又增收。
统计显示,今年全国苹果总产量继续增加,苹果价格回落较快,销售总体不太理想。但是,洛川县的苹果销售却表现不凡,其中很大原因要归功于该县农业(苹果)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归功于及时、准确的信息采集、统计、研判、发布等综合服务,引导果农抓住时机进行顺时销售、顺价销售、促销快销。
据了解,早在2001年,洛川县就建起了“金土地红苹果”苹果信息专业网站,承担起苹果产销地信息的传递与发布。2009年,该县又开发了“数字果业”六大系统,率先在全省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联动并网。
但是,这只是健全了洛川县内部的苹果信息网络,并没有把全国的信息采集进来,并进行全国性的信息统计和分析,对果农生产服务和帮助还十分有限。
因此,借助2011年农业部与陕西省在洛川县共建国家级苹果批发市场,洛川县规划建设了苹果信息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全县16个乡镇、365个行政村和64个合作社、果品企业、种植大户以及果品经纪人,建立起定点信息采集的“三级采集发布系统”。另外,通过与全国10个省165个苹果主要生产县、28个省42个批发市场的信息采集点进行对接,把全县采集点与全国采集点所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统筹合并、统计分析,最终可以获得全国苹果的生产面积和批发价格统计、分析信息,并研判出全国苹果的供求和价格走势。
然后,该县苹果信息中心通过“三级采集发布系统”,在11个乡镇的LED户外信息发布显示屏以及手机短信、电视播报、报纸、广播、热线电话、宣传专栏、集中培训授课等形式,让果农在田间地头、村里村外就能获得“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的产销信息,正确指导果农科学生产和合理销售,即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啥时卖、卖多贵、卖多少,避免了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趋同性和聚集性。
但是,陕西省农业厅市场处胡斌认为,洛川县的信息综合服务系统还存在一些硬伤,比较突出的就是信息采集方面,包括全国信息采集点的回馈信息数量少、准确性低、时效性差等。因此,亟须国家牵头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对接各苹果生产县的信息采集工作,提高全国苹果产销信息的采集、统计、分析、研判、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专家认为,种植面积、数量、产量的忽多忽少,是鲜活农产品产生价格暴涨暴跌问题的症结所在。产量发生剧烈变化,就会导致供求关系发生剧烈变化,最终就会导致销售的严重堆积或空缺、价格的大起大落以及农民的重大亏本或增收。因此,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信息服务系统”和形成重大信息权威发布制度,通过及时、准确地采集全国乃至全世界农产品生产信息,经过有效统计、处理、分析、研判之后,及时推送入户,让各地生产者都能根据全国市场需要安排生产,并按照供需关系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做到“明明白白地种、产销基本平衡”。
安定模式:一定区域的仓储调节可以规避市场聚集风险
专家认为,通过市场信息综合服务,确实可以指导农民更合理地进行规划生产和顺时顺价销售。但是,很多果蔬的保鲜保质期短,如果不能长时间贮藏,这种顺时顺价销售也只能是被动的销售策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销售时的价格依附特性和弱势市场地位。因此,在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增收之余,进行有效的仓储保存,是保证农民增产又增收、增收最大化的主要因素。
在全国马铃薯种植集中主产区之一的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薯农们绝大多数会运用各种仓储手段,把自家成熟的马铃薯贮藏起来,然后在价格稳定时,分批分量地把自家的马铃薯卖出去,确保不亏本,且年年收入有增加。
安定区赵家堡村的农民马洪英家种了20亩马铃薯。2007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建好一个15吨的窑(窖)后,马洪英再也不用害怕丰收的马铃薯会被冻坏而着急低价卖掉了。他对记者说,周边薯农挖窖的越来越多,用来贮藏自家的马铃薯,而且还有不少政府和企业建的大库窖可以租用。
在安定区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类似“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标语。常年奋斗在全省马铃薯种植和销售战线的甘肃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处长武红安对此感触颇深:“这些标语可以说是实实在在指导薯农如何最有效面对市场的深刻总结。”
据安定区副区长贾文举介绍,全区把贮藏库(窖)建设作为实现马铃薯均衡销售、延长时间差创造高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来抓,目前全区贮藏体系建设已形成四个层次:以气调库为主要形式的大型贮存库;以市场为依托建立的万吨左右的自然通风式贮藏窖群;以收购摊点为依托建立的千吨以下的贮藏窑(窖)群;以及以千家万户为主建立的10吨左右的窑(窖)。
安定区农业局局长张用红说,这几年全区通过动员薯农积极进行库窖贮藏,并在马铃薯成熟时迟挖、缓挖、分步挖等措施,进行市场供求调节,有效减轻集中上市时的市场压力,做到马铃薯旺吞淡吐、均衡有序上市,从而增大了马铃薯的利润空间和增加了薯民的收入。
但是,有专家指出,鼓励和扶持农民加大自身贮藏,这种农产品仓储调节功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和不同农产品特点,并不适合所有地区和所有农产品。因为农民进行大量的贮藏农产品,相当于把农产品经销商的风险,都转移到农民自身上来,加大了农民收入的不稳定和波动性。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因类制宜。
胶州模式:品牌建设和深加工可以显现市场组织功效
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现象: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农产品滞销卖难现象,很少发生在有着响当当大品牌的农产品领域。去年和今年,全国发生大白菜价贱卖难现象,但贴着“胶州大白菜”商标的胶州产大白菜却仍然价格坚挺,十分畅销。尝到甜头的“胶白”菜农们告诉记者:“胶白品牌是无形资产,不仅市场需求稳定,还能带来更高的附加值。”
山东省胶州市是全国大白菜主产区之一。胶州市大白菜简称“胶白”,是白菜中的上品,营养价值丰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很高的美誉。但大白菜真正给胶州人带来影响力和财富的,却是从2004年“胶州市大白菜协会”成立并注册“胶州大白菜”商标开始。
胶州市大白菜协会会长徐明振介绍说,通过组织全市大的合作社和生产企业建立协会,严格实行“生产基地认证制、产品质量追溯制”,从种植品种、栽培技术、自然环境入手,筛选出适宜种植的大白菜新品种,在协会认证的专门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生产的大白菜检测都合格后,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商标标识,产品包装箱受国家专利保护,并由协会认定的专门经销商进行销售。
在当地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和信息服务基础上,行业协会、农产品生产者(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三方合力,生产者(企业)起主体作用、协会发挥桥梁作用、政府部门起推动作用,建立“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机制,共同探索出一条建立和维护胶白品牌的最佳路径。
始终坚持“棵棵有身份”的品牌理念,让“胶州大白菜”品牌就此开始腾飞了。2006年4月,“胶州大白菜”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0年,“胶州大白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从此,“胶州大白菜”成为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驰名商标于一身的中国知名品牌。
有了品牌,普通的大白菜身价就不一样。胶州市副市长毕维准介绍说,品牌打造前,胶州大白菜是一个传统地方特产,有名无价,有价无市。而现在,“胶州大白菜”每棵售价已经达到30元,为大白菜种植户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每年达到2亿元以上。
树了品牌,更要护品牌。据悉,胶州全市的大白菜种植面积有6万亩左右,但并不是所有产自胶州的大白菜都可以冠以“胶州大白菜”商标的。徐明振介绍说,只有经过协会严格考察,多项指标认证过关后,能够加入协会的生产基地所产出的秋白菜,再经过协会检测合格后才能贴挂“胶州大白菜”标签。
目前,每一棵正宗“胶州大白菜”都同时拥有证明商标、地理标志和“315”防伪标识这三张身份证明,并具有唯一编号。消费者通过上网或打电话,就可以查询出这棵大白菜的所有信息和检测结果等,从而保证了消费者在市场上能买到真正的“胶州大白菜”。
看到组织化生产和品牌化产生如此好的效益,胶州市进行大白菜生产的农民很多都自发寻求加入合作社,或者热情高涨地组织建立合作社,目的就是为了能加入到协会当中来,通过进行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抱团发展以抵抗市场风险,克服长期以来农民小而散的弊端,争夺市场主动权。
在创建“胶州大白菜”品牌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胶州市还注重大白菜的深加工和精细加工产业建设,延伸和拉长大白菜的产业链条,实现大白菜的高附加值上市和产业化、工业化发展。据了解,目前胶州全市大白菜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总值已经达到14.6亿元,大白菜年加工能力超过千吨的企业有7家。另外,胶州大白菜种子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有5家,年生产、销售大白菜种子50万斤以上,占全国销量的1/7。现在,“胶州大白菜”及其加工产品已成功打入北京、南京、大连、青岛等城市的38家超市,并出口韩国、日本、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对此,品牌专家指出,通过创建和发展农业品牌,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上市附加值,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影响力,帮助农民增收。但是,凭单个或者小股农民的技术、资金、实力,根本无法实现品牌建立和推广。农业品牌化的过程,就是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的过程,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因此,各地应该立足特色农产品和自身区域特点,鼓励、支持、引导农民“抱团”发展,营造有利于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发展和创建、维护农产品品牌的政策与环境,以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品牌,在市场中真正掌握主动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