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里的大户
与此同时,与伊家村相隔20里外的万邦国际蔬菜市场里的多数蔬菜批发商们的日子,似乎也并不好过。
一位蹲坐在一大堆蒜苗旁发愁的批发商张先生说,前几天,他看外地一些蒜苗的价格挺高,觉得利润不错,专门跑到禹州等地批发了这批蒜苗,结果,回到市场一看,发现满眼都是蒜苗了。“这几天我都是啥价钱进的货,啥价钱卖出去的。”张先生说,由于当时收购的价格比较高,等回到市场,却发现卖家太多,你不卖,有别人卖,很难卖得上价钱。
另一位来自驻马店的批发商李先生也在为自己的一批黄瓜发愁。他的这批以7毛多进的黄瓜,降价到了5毛却还是没人要。“没办法,整个市场里货太多了。”
同样是卖菜,来自四川的申先生,却在自己的摊位前哼起了小歌儿。他说,他的蔬菜大多来自四川,每天拉一趟,“几乎没有赔钱的。”
申先生的秘诀是,上游,他自己承包了大片的耕地,这样进货时就比一般的批发商省去了“经纪人”和“代购人”这些环节,价格上就比市场里的其他人便宜;加上质量又好,供应的蔬菜又是油菜苔、豌豆苗等河南省内少见的蔬菜,郑州的不少四川饭店都从他这里进货。
申先生说,现在,平均每车他都能挣三四千元,一个秋冬季能拉200多趟,这样算下来,一年也能挣个百八十万元。下一步,他准备把市场扩张到太原、北京等地。
反差背后
一边是蔬菜专业村的没落,一边却是蔬菜产销大户的兴起。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宋向清说,造成两种状况反差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当下中国的小农经济。
宋向清称,由于单个农户的个体力量与抵抗风险的能力有限,他们在自主种菜时,无法准确获知和判断未来的农产品种植信息,也没有可资参考的蔬菜种植面积以及产量等信息,这造成不少农户在判断蔬菜种植品种时,只能依靠道听途说或者是一些简单的信息,甚至出现“今年什么贵了明年就种什么,今年什么便宜了明年种什么”等“撞大运”的行为。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种盲目混乱的种菜格局,同样造成不少蔬菜的价格波动也开始失去规律性,“譬如说大白菜,并不是说今年好卖,明年就不好卖,现实的情况可能是去年不好卖,今年还是不好卖。”宋向清说。
宋向清表示,上述来自四川的蔬菜产销大户之所以能够获利,是他通过摸索,找到了南菜北流的规律,并成功将这种规律演变成了行动。
长期致力于帮助农民组建经济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的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眼下,最大的问题是,国内的农民没有被组织起来,政府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这造成不管农民是种菜、种粮、养猪都没有计划性、没有宏观预测性,而是走到哪儿是哪儿。
何慧丽说,如果农民没有被组织起来,政府服务体系没有围绕农民组织建立起来,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就会不断地重演。作为政府,不能放任农民的靠“蒙”搞种植,“你总得有个链条与农民连起来。”并站在更高的高度,为农民的种植行为提供科学的分析和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