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葫芦烙画农民户均增收1000余元

   2012-12-10 农民日报 刘显春 16300
核心提示:栩栩如生的神话人物形象、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一幅幅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如今,只要人们来到北京市平谷区北部山区的熊儿寨乡,就会被这一个个精美的小葫芦深深地吸引。 
栩栩如生的神话人物形象、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一幅幅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如今,只要人们来到北京市平谷区北部山区的熊儿寨乡,就会被这一个个精美的小葫芦深深地吸引。

  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熊儿寨乡的葫芦产业,已经从最初的食用功能实现了华丽转身。当地农民利用空闲时间,将一个个不起眼的葫芦开发成颇具特色、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创意产品,描绘出幸福的生活画卷。经过探索,该乡已经开发出电烙、雕刻、镂空三大工艺系列,涵盖挂件、摆件、装饰品等30多种产品。2011年,葫芦烙画实现产值200余万元。据统计,该乡去年从事葫芦烙画的农民,户均增收1000余元。

  据介绍,熊儿寨乡第一个尝试开发葫芦烙画的人,是一个叫许俊平的村民。5年前,她在一次外出中看到了葫芦烙画,一下子就被这个小玩意儿给吸引住了。回家后,她就开始摸索起了烙画。2008年,在往景区送晒好的葫芦条时,她随身带的一个烙好的葫芦挂件,被游客花十几元买走了,相比普通的葫芦挂件,价格翻了好几番。于是,许俊平就利用冬闲时光,将自家剩余的葫芦烙上图画,当年就挣了2000多元。村民看到葫芦烙画挣钱,纷纷来找她学习技术。

  如果说,许俊平拉开了熊儿寨葫芦烙画产业发展的序幕。那么,君福缘葫芦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梅,则通过组织化生产,带领当地农民实现了产业升级。

  在赵玉梅的带领下,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社员人数已由成立之初的6户发展到目前的213户。除了较为固定的社员,长期在合作社学习葫芦工艺的学员达到50多人。同时,合作社还与40多名残疾人签订了产品回收协议,进而带动更多的人从事葫芦烙画产业。

  合作社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快速发展,赵玉梅主要通过加强培训、规范管理和提高效益“三板斧”有效推进。

  赵玉梅把加强对社员的培训,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专家与能手相结合的培训指导方式,社员掌握技术的效率提高了近三成。社员参加培训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大为提高,仅种植葫芦培训,全年就达到了390多人次。

  培训之余,合作社将规范化管理作为第二板斧。合作社研究制定了“葫芦手工艺品加工工艺标准”和“葫芦种植产品质量标准“,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传帮带方式不利于技艺传承和传播的弊端。合作社实行的“五统一”,即: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提供优良品种葫芦苗,统一组织成员技能培训,统一产品质量标准,产品统一销售,使得标准化生产落到了实处,提高了产品的标准化水平。

  如果说培训和规范只是手段的话,良好的效益才是合作社同心共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也是她的第三板斧。合作社的王会计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去年合作社销售各类产品近万件,销售额近50万元,社员户均增收1500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