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及农时农事

   2012-12-07 17020
核心提示: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
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
式把二十四节气 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
事季节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
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
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
《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
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五天叫“一候”,三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七十二候
二十四节气。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二千多年的秦汉时
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
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
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个回归
年,合360度,因此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
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
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
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
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
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立 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开始,俗称“打春”。立春是从天文上划分的,每年2月4
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
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明显感到白
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
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
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这些气
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在华北、东北地区,虽然天气渐暖,但仍较寒冷。正如
农家谚语说的那样那样:“打春别喜欢,还冷四十天”。

  雨 水: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交“雨水”节气,意为: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
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 0℃以上。华南气温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
候上的春天;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 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 5℃上下;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
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华南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
是华南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
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而华北
及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 0℃以下。此一节候有一共同特征:乍暖还寒,变化无常。注意寒潮入侵时可
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

  惊 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
乍动,惊醒了蛰伏于土中冬眠的动物。我国各地春雷始鸣时间各不相同,“惊蛰始雷”说法则与沿江江
南地区气候规律相吻合。惊蛰时节正是“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
银妆素裹的冬日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 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
南为 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可谓春光融融。本节气,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华
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但土壤仍冻融交替,应及时耙地减少水分蒸发。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
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
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需要,为防湿害,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
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
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

  春 分:

  每年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即是春分点。“分”即平分的意思。古语云:“春分者,阴
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
到了春分,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 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
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
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
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
8~12℃,降水量40~60毫米。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
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此时
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虽然冰雪消融,杨柳吐青,野草发芽,大雁南来,但“春雨贵如油”,
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清 明:

  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黄经位于15°时为清明,也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清爽明朗、草木欣欣
向荣之意。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古
时也叫三月节(阴历)、踏青节,后又把寒食节融而为一,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加。清明节也是最重要的祭
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故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
在清明节前10天或后10天扫墓。正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清明一到,气温升高,
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事有着密切的关系。此节候,大江南北都进入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
节,油菜扬花,加强田间管理,玉米、花生播种等。东北地区农事有:水稻育秧,甘薯育苗,棉花、玉
米、高粱播种,小麦开始拔节,应及时灌水、追肥。清明前后,又是山林火灾敏感时期,须严加防范。

  谷 雨:

  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位于黄经 30°时为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清明断雪,
谷雨断霜”,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长,又可谓是“雨生百谷”之时。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
加快,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都在12℃度以上。长江以南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茶农采茶制茶,
农业生产上大春作物栽培,小春作物收获,到了繁忙时期。 华北地区4月下旬平均气温升高到17.2℃,
降水量增加到36毫米,十分有利于小麦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出苗生长。谷雨前后小麦要施好孕穗肥,
油菜要进行一次叶面喷肥,棉花要抓紧播种;与此同时,春田要清沟理墒,防止渍害。东北地区,则有
“谷雨前后种大田”之说。所谓“大田”,主要指高粱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与黄河流域相比,东北地
区节气相对比较晚,“谷雨”时降雨量没有南方那么多,且因冷暖气流在本地呈“拉锯”之势,易发生
大风、沙尘等天气,还望农民朋友关注天气变化,适时播种,精耕细作,不误农时。

  立 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立夏。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此
时为夏季开始。但根据气象学划分,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即所谓的候温,5日为一候)超过22℃才算真
正进入夏天,此时只有南方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
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也有的地区四季并不
明显,如黑龙江省的爱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立夏节气所反映的夏季开始主要
是指黄河以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 19~22℃,节气降雨量为 90~110 毫米,春花
作物进入黄熟阶段,要及时抢晴收割。农谚云:“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也正是大江南
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立夏过后浙江将进入雨季,梅雨汛期开始,要做好防汛准备。华北、西北等地
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尤其干热风对小麦灌
浆乳熟前后的影响,要适时灌水抗旱防灾。“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中耕锄草不仅能
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
健壮生长十分有益。此时东北地区,燕子飞来。

  小 满: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 60°时为小满。“小满”是指黄河流域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
始饱满,但还未成熟,所以称小满。而浙江此时春花作物籽粒已饱满成熟,农村一派丰收繁忙景象。大
江南北夏熟作物也先后成熟,要做好抢晴收割。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0~23℃,节气降
雨量为50~70毫米,与前后节气相比降雨稍偏少,但华南地区却先后进入雨季。南方宜抓紧水稻追肥、
耘禾,促进分孽。北方地区需加强冬小麦即将进入灌浆或成熟的后期管理,防止“干热风”天气对产量
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田间玉米、高粱等秧苗的中耕、除草、培土也尤其重要。谚语云:“立夏鹅毛住,
小满鸟来全”,这是针对东北来说的。此时东北北部地区也开始从事大田及大豆等农作物的播种。在小
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我国大部地区日均温度在22℃以上,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
增多,也就是说全国各地都渐次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夏天。因此,防治病虫灾害问题也就成为了关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t8240818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