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对山东潍坊的菜农来说,无疑是个严冬。丰收的好年景里,一路下跌的菜价,却让菜农和各级蔬菜批发商的日子越发艰难。
魏文清今年51岁,从事蔬菜批发行业十余年。26日上午10点,潍坊气温零下三度,市民各自缩在屋内抵抗严寒,对于魏文清一家人来说,却巴不得天气能再冷一点儿,如果有场雨雪就更好了。虽然辛苦,但至少菜价能稍高些,让一家人不至于白忙活。
午夜零点,城市里的人们还没来得及酣睡,魏文清一家就已经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要把前一天装好的甘蓝运往南下河市场,批发出去。
魏文清一家共五口人,他和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一起忙活这个蔬菜摊子。把菜拉到市场上,一家人忙活着把近万斤菜从车上卸下来,每五六十斤一袋分装到塑料袋里。十几年来,魏文清已经有了十几家固定客户。分装好,妻子和女婿开着自家的三轮车,把菜运送给客户们。
这十几家客户,能收掉三四千斤甘蓝,余下的菜要在市场上等待买主。送一圈菜过后,已经是上午八点多,妻子和女儿在市场上留守,魏文清和儿子魏敬法开上空车,到青州谭坊镇去收菜。
这个大棚是两天前中介介绍的,种着三万斤甘蓝。24日,魏文清拉走其中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两天即可拉走。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半,魏文清和魏敬法就在大棚前,把甘蓝一棵一棵装上车。
菜装好后,魏文清和儿子把菜拉回到位于坊子的家,已经是下午六点多。吃过晚饭,休息时往往已经到了晚上八点。十二点钟,魏文清一家人又要开始一天的工作。
每天休息四小时,十几年来,魏文清几乎每天都要这样度过。由于睡眠不足,到大棚收菜的一两个小时车程里,他和魏敬法两人都要轮换着开车。
尽管只能睡四小时,对魏文清来说,也是幸福的。因为这意味着菜卖得顺利,没有太多积压。要是积压了菜,偶尔白天也能补个觉,可心就一直悬着了。
往年一天能卖掉的菜今年得两三天
26日上午十点,魏文清和魏敬法站在自家收菜的货车上装菜。此时室外温度是零下三度,蔬菜大棚上蓄着的水里漂浮着冰,而工作中的魏敬法却脱掉羽绒服,只穿着毛衣和内衣。
“一层甘蓝一层水,没办法。”魏敬法说,甘蓝水份足,每剥掉一层菜叶,里面的一层上都附着许多水,极易将羽绒服打湿。大冷的天,衣服湿了可就难受了。
魏敬法24岁,自言还年轻,干着活活动开了,也就不那么冷了。魏文清和魏敬法手都冻得通红,而最难过的日子还没到,真正冷的时候,甘蓝一出大棚就被冻住,两人的手一定会生出冻疮。
一车甘蓝,八千多斤,在地头上收每斤五毛左右,到市场上卖,能卖六毛到六毛五。这其中一毛五的差价,是魏文清的“毛收入”。
魏文清一边把甘蓝外面不好的叶子剥掉,一边算着账。中介费一斤2分,车辆进市场每斤要收1分钱,环保塑料袋五毛钱一个,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路上的油钱更不必说,每次油提价,魏文清都仿佛眼看着自己的收入又少了点儿。而每天负重近万斤的车寿命也很短,平均三年,自己就要换一辆车。
不管菜价高低,魏文清所赚的,就是每斤的差价。而今年的日子对他而言确实不好过,往年一车菜一天就能卖掉,今年要卖两到三天。
“也有好时候,”魏文清认真地说,所谓的好时候,就是雨雪天气,自己收的菜还能往上提提价。“要是天再冷点就好了”,魏文清说。尽管在这种天气里干活,比平时还要难过几倍。
谁都不容易
中午十二点半,魏文清父子和大棚里的工人一起吃午饭。
一袋子白馒头,一袋酱菜,几根葱,劳动了一上午,大家吃得很香。走到哪儿吃到哪儿,这样的伙食,对魏文清父子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
刚吃完饭,附近一户菜农看见车子走了过来,求魏文清把他的菜也收了,价格随他定。
“实在卖不上钱,我每天早上三点出门赶集卖菜,卖不动。”这位姓刘的菜农说,妻子心疼他太辛苦,不让他单独出去卖菜了。
魏文清答应了,他请记者到周边集市上转转,看看菜农们,“谁都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