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赵磊 实习生 徐娅
作为“天下第一村”的党委书记,十八大代表吴协恩平时被问得最多的有两个问题:一是自己和父亲、老书记吴仁宝相比,在发展理念上有何不同?二是华西模式能不能仿造?华西之路能不能复制?
多年来,华西村的发展和变化,一直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风向标之一。近日,《中国经济周刊》就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对吴协恩进行了专访。
“我喜欢做资本运营”
《中国经济周刊》:2002年11月您担任村党委书记、集团董事长以来,华西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吴协恩:上任之初,我就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华西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的问题。华西从乡镇企业发展到现在的大型集团,数十年的发展,本身就已进入一个调整阶段。华西具备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和无形资产优势,但产业调整,为什么不选择高科技产业,而是选择现代服务业和资本市场?那是因为我觉得,华西的无形资产应该是潜力很大的。
转型不是要我转,而是我要转。并且,要在企业最好的时候转,而不要在企业走下坡路的时候被迫转。华西的转型思路,一是由数量向质量转,二是由体力向脑力转,三是由传统向现代转。
去年,服务业对全村利润的贡献比例占45%,今年起码要上升两个百分点。像金融产业,我们2005年起,先后成立了两家投资担保公司和一家典当公司。2009年10月,我们又成立了集团财务公司,先后投资参股5家银行、两家证券公司,并参股了多家拟上市公司的股权,开展了PE和VC的项目投资。2011年,我们一个70多人的金融人才团队,就创造了超过5个亿的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