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记者 潘晓泉 通讯员 赵庆川
15日,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有着“大棚蔬菜之父”称号的王乐义来到德州,为参加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的209名基层干部作报告。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王乐义发明和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白色”浪潮从山东寿光席卷了我国北方,结束了冬季北方没有新鲜蔬菜的历史。这名1978年因直肠癌做过大手术的“村官”,无私地将大棚技术在全国推广,使亿万农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培训班上,王乐义一口地道的寿光方言,讲述了他发展大棚蔬菜,带领三元朱村村民脱贫致富的经历,阐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和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执著精神。
幽默的谈吐,朴实的话语,谦和的姿态,使人忘记了他“大棚蔬菜之父”的身份,俨然一个普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在讲述他的生活故事。报告结束后,本报记者对王乐义进行了专访。
当村干部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记者:
王书记,您认为一位农村的党组织书记应该怎么做,才能称之为称职的干部?
王乐义:
我在村里干了40多年了,在这个问题上深有体会。
首先一定要听党的话,把党的政策执行好,再就是要管住自己,要以身作则。还有就是财务问题,农民对村干部意见最大的还是财务问题,所以这些年我一直要求,乡里乡亲的钱,我们要当好家,一定要管好。同时村干部办事必须要公道,哪里都有老实人,哪里都有强人,当村干部,不能让老实人吃了亏,也不能让强人占了便宜。
作为一名村干部,最重要的还是要想办法带群众致富,让乡亲们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富起来,这个村干部才称职。一个村有了一个好的班子,就能出效益,就能出人才,就能为乡亲办好事办实事,我们三元朱村从1978年开始没发生过一次大的事件,这就说明了乡亲们对我们这个班子是满意的。
靠农业一样致富奔小康
记者:
有人说光靠农业是致不了富的,必须用工业化思路来发展农业,您对此怎么看?
王乐义:
是否用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来定。1993年,中央领导李瑞环到我们村里视察,当时我们村就有村民家庭年纯收入超过十万元,他了解以后对此大加赞赏,并希望我们继续发展科技农业。农业一样奔小康,只要找准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农业也大有可为。
建议德州蔬菜走园区化道路
记者:
近年来,德州的农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西瓜和有机韭菜等初具品牌效应。但从总体看,德州的农业,特别是蔬菜种植方面,存在规模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自有品牌等问题。为突破这些瓶颈,您对此有何建议?
王乐义:
这些问题也是很多地区普遍存在的。不能利用本地优势,产品质量没保证,在市场竞争中肯定没有优势。所以我建议,关键是要抓质量,让技术到位,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如何做到这些,我觉得党员干部得起到带头作用。1989年我们准备搞大棚,举行村民会议的时候,很多村民担心有风险。这个风险叫谁去担,最后我们决定,党员干部应该起带头作用。当时动员了17名党员干部率先种大棚,后来成功了才开始向村民们推广。所以,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期,党员干部一定要为百姓们做好服务,不仅仅是提供技术,更要参与进来,给老百姓吃颗“定心丸”。
最后,我建议德州种植蔬菜应该走园区化道路,实现标准化生产,这样既能确保质量,又能保障菜农收入,避免出现菜价大起大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