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打造蔬菜硅谷 年交易量达60亿公斤

   2012-11-19 寿光农业信息网16820

  改变倚重洋种子的局面是寿光当地政府部门和科研工作者的重中之重。因为这涉及到每年几个亿的额外费用,也就涉及到当地菜农的收入和蔬菜价格的稳定。对于寿光这个国家级的蔬菜基地来说,育种很关键,而另一件关键的事情就是食品安全。寿光投入巨资研发国产高品质种子,希望打造自己的产业芯片;除此之外,他们还试图通过科技手段,让蔬菜远离农药,远离化学产品。

  每天,褚爱玲都会来到自己的直营店里帮助农民通过网络视频,与农业局的专家进行病虫害的远程技术指导。一个卖农药的农资企业却免费为农民开启了100多家病虫害诊所,褚爱玲告诉记者,这全要归功于寿光对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严格把控。褚爱玲还特意带我们来到了她投资3000万在建的“中国蔬菜病虫害检验检查中心”,一旦中心投入使用,将有更多中国农科院的高级专家为农民朋友提供远程诊断。

  和褚爱玲一样,合作社的李春香一直秉承着一种理念:“好的蔬菜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种出来的”。为了尽可能不用农药,在加拿大农业专家提供“温汤浸种”技术的帮助下,她们种的小白菜硬是滴药未沾。用有机肥使生长期变短,大约20天左右就可以收获,李春香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当虫子还找不到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收获了。

  在寿光,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种植园区,已经拿到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就达到72万亩。早晨7点多,第一批标准化生产的新鲜蔬菜就到了洛城农发的配送中心。根据公司的订单生产,农户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同时他所有的生产的产品也能够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来规范,保证农户的效益,公司也能最大程度开发市场,这样就是把农户的实惠,公司里的效益整体提高。在寿光,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都有自己的编制身份证。可查证、可追溯,无一漏网。

  全福元商业集团经理彭建军告诉记者,配送中心第一个环节首先要进行对商品的检测,对商品每一个批次,每一种单品全部进行检测,所以有的数据都记录到信息系统当中。

  上午9点整,经过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的无缝隙检测覆盖的蔬菜摆在货架上。一起上了货架的还有农业局每天公示的蔬菜检测结果。即使消费者有一百个不放心,任意拿出一种蔬菜扫描它的条形码,都会把它验得清清楚楚。全福元是寿光本土成长起来的一家百货连锁企业,党委书记张爱平告诉记者,虽然是卖百货,但全福元名声在外靠的正是寿光安全放心蔬菜的大品牌。通过全福元这样的商超对接寿光的蔬菜已经和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405家连锁超市签订了产销合作协议,全市90%以上的园区蔬菜以品牌形式进入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

  孙书记总结说,寿光之所以卖得快,卖得好,就是品牌的作用,抓质量的作用,如果我们的质量不好,也卖不出去。为保护“寿光蔬菜”的大品牌,寿光市农业局布了一张安全的大网。他们建立的农产品(5.34,0.00,0.00%)质量安全视频监控与信息管理平台,把全市8处超市、15处农业龙头企业、575多处村头市场全部纳入视频监控范围。

  孙明亮认为,蔬菜的质量安全,也是蔬菜的寿命,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来保护蔬菜的质量安全。为了达到全国最放心、最安全的蔬菜生产基地,孙明亮做了三个环节,一个是做了蔬菜标准化生产,第二做全覆盖的监管。特别是对农业农资产品投入品的监管,实行基本店经营,购销登记制度,这样就是从农资的投资品上又进行了监管,从而更加保证了蔬菜的质量安全。第三点就是抓了蔬菜无缝隙的监测。在孙明亮的内心,一直有这样的追求:“要确保寿光蔬菜成为全国最放心最安全的蔬菜”。他也会经常说出这样的话:“如果谁砸了寿光蔬菜的牌子,我就砸了谁的饭碗。”

  安全绿色蔬菜推动了寿光从“蔬菜工厂”到“蔬菜商场”的转变。现在,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的年交易量可达60亿公斤,配套建设的“十大蔬菜专业市场”形成了内外相通、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探索出了“绿色通道”、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等多种蔬菜销售模式,让寿光蔬菜辐射到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辐射带动了80%的农户进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孙书记告诉记者,寿光立足明年新引进标准产品80个以上,在3—5年达到基本全覆盖,并且要在全市达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品种达到60个以上,占全国的份额有占到40左右,使寿光的农业永远领先全国。

  从“蔬菜工厂”到“蔬菜商场”,寿光正在用全力打造的绿色蔬菜改变着我们菜篮子的质量和数量。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果。1989年寿光第一座蔬菜温棚诞生,成为寿光蔬菜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发明人王乐义带着从辽宁瓦房店学来的越冬大棚种植技术,在寿光创新建设了不取暖的新式大棚,并将这一技术毫无保留地推广到全国,引发了一场全国 “菜篮子革命”,结束了北方人在冬天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在随后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寿光一直在充当着蔬菜种植引领者的角色。

  1989年,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率先试验成功,从而引发了全国的蔬菜“绿色”革命。23年后,已是72岁高龄的大棚发明人王乐义,回忆起当年的情景:1989年第一代大棚建棚,10月18号播种,五一验收,一亩大棚产到22400斤黄瓜,卖了30300块钱。王乐义告诉记者,当年随着第一代蔬菜大棚,村里就诞生了11个万元户。而伴随着他们如今研制成功的第五代蔬菜大棚,整个三元朱村都成了小康村。

  如今的第五代温室大棚,采用了光伏新能源技术。利用太阳能光伏发出的直流电,直接为农业温室进行补光,提升大棚内的温度,可使3个月的生长周期缩短到2个月。在育苗温室,前来取经的湖南农民范坦平告诉记者,他来自湖南郴州,那边没有大棚,听说了王乐义书记的事,专门来这边学习蔬菜种植。

  向范坦平传授经验的王光辉是寿光基层的农技员,他还曾远赴新疆喀什,为当地带去蔬菜种植技术,带去寿光先进的产业模式。他告诉记者,寿光每年走出去的有4000人,基本上遍布全国。在寿光,象王光辉这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还有很多,正他们的勇于创新,才让寿光模式走向了中国,甚至走向了世界。新型农民为寿光农业产业化夯实了根基。23年前,寿光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成为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12年前,寿光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蔬菜博览会,叫响了“寿光蔬菜”品牌,为寿光走向世界搭建起了平台。今天的寿光,已有蔬菜基地 80万亩,年产优质蔬菜40亿公斤,600个品种获得“国家优质农产品”标志,它以蔬菜产业领跑,靠科技助力,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增效。孙书记表示,寿光要走向全国,为全国人民菜篮子,丰富菜篮子提供服务,这要变成寿光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菜篮子工程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大事情。安全高产是蔬菜种植的理想状态。但是传统农业属于高碳产业,在土壤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出量和农药化肥的消耗量基本上成正比,这样的一种农业模式缺乏可持续发展性。在追求食品安全的理念下,让土地始终保持高产高效并非易事。我们看到寿光蔬菜正在努力突破这一瓶颈,全力打造有机、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试图用高科技的力量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我们希望寿光的尝试能够进一步得到市场的认可,也希望低碳农业成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和未来的一种健康模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t8240818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