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村官代表为农民请命 专家破解种不起粮困局

   2012-11-08 环球网17870


专家热议“粮食安全” 强调中央必须牢控“18亿亩红线”

  村官及专家们对当前种粮不賺钱的普遍共识,不得不让人担忧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对此,中共中央政研室原秘书长张从明说:“国家提出来了,首先要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红线,此外,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16.5亿亩,再就是通过科技提高粮食产量。这样粮食供给基本上有保证。”同时,他认为,要保持粮食的安全,“第一要补贴高,第二要规模大”,“国家根据财政情况,补贴要逐步加大。将来种粮食有条件的地方,土地可以流转,种粮大户可以多赚钱。主要还是规模问题。”

  对于很多人对“粮食安全”表示担忧,浙江省“三农”发展组组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顾益康认为,那说明“我们还是计划经济的脑袋”。他说:“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民是自愿种粮,因为种粮简便,有它的优势,比如花卉就要求很高。所以,只要价格放开、市场体系完善,粮食安全基本没问题。物以稀为贵,粮食少了,价格就会上去。价格上去了,就会带动粮食种植。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以粮为纲’,最后大家肚子饿坏了。计划经济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市场经济可以解决。”他认为,如果非要说“担忧”,那主要是出于国际粮食问题的考虑,“如果中国粮食不能自给,将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很大冲击。如果中国只有1300万人口,根本没问题。”

  尽管主张要依靠“市场”来解决农业问题,但顾益康还是向环球网记者强调需要保证“18亿亩的耕地红线”。他说:“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很冲动,就想搞工业开发区赚钱,所以,中央要牢控。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这个必须要严格控制。”

  对于“粮食安全”这个问题,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团长高焕喜认为,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他说:“食品安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短缺,不够吃;第二、质量有问题,不利健康。前者是数量上的,后者是质量上的。目前我国这两种不安全都存在。”在“数量上”高焕喜表示并不担忧:“我们现在粮食已经八连增了,有望实现九连增。总体上粮食是安全的。”但他同时也强调“18亿亩红线”必须保证。

  此前,国内曾有一位“三农”专家在其著作中对粮食安全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该专家认为,即使国内粮食如果生产减少,也并不会造成粮食安全问题,因为可以继续进口,而且,能把一些土地‘节省’出来种经济作物,这样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还可以提高收入。对此,高焕喜表示不赞同。他说:“在现有的土地上发展经济作物是可以的,但粮食必须要基本自给。13亿人口的大国,不能更多地依赖国际市场,否则国际粮价上去,我们买不起,也运不起,更何况,国际市场根本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粮食供我们买。”

  谈到当前对三农政策,高焕喜说:“如果说政策还有什么缺陷,就是粮价太低,国家补贴是按亩来补,实际上还不如放开粮价。那样,城里的低收入人群,政府可以给补贴。现在粮农则主要是卖给国家粮库,价格很低的。农民种粮食效益还是低,所以现在种粮还是吃亏的。粮价为什么不能再高点呢?”除了政策上的原因,高焕喜认为,种粮效益低也与“人多地少”的国情有关,“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时间。本来一个劳动力可以种30亩地,但他只有3亩、5亩,不就存在大量剩余劳动时间了吗?说到底就是一种失业。如果30亩地呢?会好一点。”最后的观点是,还得靠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或将快速推进 专家呼吁:“不能强行霸占”

  环球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村官、专家认为,解决粮食问题及农业现代化问题,通过“土地流转”而实现规模经营,将是一个趋势。事实上,很多村多年前已经着手进行了,而一些村正在计划之中。如浙江宁波市余姚泗门镇谢家路村,据村委书记钱建康介绍,该村是2000年初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把5000亩土地集中开发、招商,由此把经济发展了起来。再如河南舞阳县玉皇庙村,正在积极探索发展模式,据该村书记梁书宇介绍,目前该村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探索提升经济的路子,该村下一步计划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其他产业,如工商业、旅游业等等。

  环球网记者在会场收到的一份由“国宏信息研究院”特约评论员撰写的“特稿”,文中甚至做出较明确的预测:“一个可以预期的变化将在2013年窥见端倪……农村耕地将被资本整合进现代农业模式以推进规模化经营……”

  据此,我们甚至可以预见到全国土地“规模化”运作快速推进的景象。那么,土地规模化经营到底是不是一个必然趋势?又是不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由之路?对此,中共中央政研室原秘书长张从明认为:“‘土地流转’应该说是一个发展趋势,但要实事求是,看看该地是不是具备流转的条件,如果不具备条件也是不行的,不能盲目地流转。”同时,他针对目前国内出现的大量因土地纠纷而引发的突发事件说:“要保证‘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不能强行霸占。”

  谈到土地规模运作与“家庭承包制度”的关系,张从明认为,即使普遍实行规模运作,家庭承包制度也没有过时。他说:“中国的农村太大,地区差别也大,有的地方二三产业发展起来了,劳动力大部分都转走了,有些户不愿耕种,于是就流转给别人了。但承包权还是他的,可以从中受益。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还是一家一户主要靠几亩地来生活的传统模式,这种地方要长期生产经营。”

  对于土地规模运营的问题,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团长高焕喜的看法是“利大于弊,是个方向”。据他分析,“解决了规模的问题,可以解决农业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对提高农业的效益,保障粮食安全有好处。”另外,“通过大面积的土地流转之后,可以搞花卉,搞农业观光等。”但同时,他也提醒,“也不排除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流转,改变耕地使用方向,这就需要宏观调控。”

  浙江省“三农”发展组组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顾益康分析这个问题时,打了个比方:“原来7个农民生产出的东西给3个人吃,而现在2个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给8个人吃,那么,这2个农民不就富起来了吗?”他进一步说:“关键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换言之,他认为,农民人数减少、土地规模耕种,成了“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前提条件。当然,他同时强调,农民的素质必须提高。

  谈到目前我国农业的实际状况与“农业现代化”的距离,顾益康称“差得太远了”。他说:“我们现在规模太小,这么多农民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所以农业现代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此外,他指出,“我们的基础比较落后,国家的支持还不够”。但顾益康最后强调,由于我国区域发展并不平衡,一部分地区可以率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比如浙江东部地区,肯定要比西部山区走得快。所以,中央说东部沿海地区可以率先实现。”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