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2012-11-07 新华网张宿堂、李斌、车玉明、杨维汉、熊争艳、王宇、余晓洁17070


原标题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第1页:海阔天空好扬帆 第2页: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3页: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升 第4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第5页: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 第6页: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第7页:蓝图鼓舞人心,明天更加美好
  从坚持以人为本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个个重大决策,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力量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走向深入的历史足迹。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不断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这一耳熟能详的词汇,其内涵发生着深刻变化——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重视“总量”到强调“人均”……表述方式变化的背后,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坚定意志,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铿锵步伐。

  变革带来发展,决策催生繁荣。

  10年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经济年均增长10.7%,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同期的3.9%;

  ——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由4.4%提高到10%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35美元增加到5432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

  ——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事业欣欣向荣;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一场深刻的变革在神州大地上不断推进。

  10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和身边变化,人们可知可感:

  ——10月16日,合肥至蚌埠高铁开通,由此,合肥至北京最短运行时间缩至3小时50分钟,比以往减少5小时42分钟。京津、武广、京沪……从无到有,不断延伸的高铁线不仅压缩了时空,方便了群众,更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巨大可能;

  ——经济结构和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13.7%下降到2011年的10.1%,第二、三产业占比均有所上升;

  ——更多的产业在规模上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创造”熠熠生辉;从产品出口到企业并购、对外投资,一批批企业走出国门,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从城市到乡村,汽车进入更多的普通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提高,冰箱、电脑等耐用消费品拥有率成倍增加;

  ——越来越多的城乡面貌悄然改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片片社区、一个个村寨更加美丽,城镇化率从不到40%上升到50%以上……

  统筹发展,全面推进——10年来,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经济5个“轮子”一起转,社会主义中国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农民工人大代表亮相政治舞台、网上公示法律法规广泛征求意见、持续推进“三公”经费公开……10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日益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成熟,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巩固。

  场馆免费开放、农家书屋遍布乡村、出版集团纷纷上市……10年间,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从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到扩大公共服务,从完善社会管理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0年间,我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从植树造林到防治荒漠化,从提倡循环经济到厉行资源节约……10年间,生态文明的理念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生态建设的成绩单同样引人关注。

  国防的巩固,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10年来,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强军治军方略,推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10年来,“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谱写出新篇章,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

  这是历史性的进步,这是历史性的跨越——

  以时间来丈量,10年只是沧海一粟;

  以事件来刻录,10年则可能成为永恒。

  从三峡工程竣工到青藏铁路通车,10年里,几代国人的愿望得以实现;

  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到上海世博会,10年里,华夏儿女实现了百年梦想;

  从“神舟”飞天到“蛟龙”探海,10年里,中华民族千年梦圆。

  “中国为什么能?”一个巨大的问号,引发人们不断探究、不断思考。

  有人说,这是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雄厚物质力量使然;

  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力量的集中迸发;

  有人说,这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一个政党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