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绿色“稻+”模式 拓宽致富“稻”路

   2023-04-17 重庆市农广校314710

  发展高山生态有机稻

  “南川米”作为区域公用品牌,是南川优质健康产品的一张名片,2015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之题词“南川米好”,2016年荣获“中国十大好吃米饭”称号。2021年,南川区已建成绿色精品稻米基地7万亩,稳定优质稻种植面积32万亩以上。

  木瓜村位于南川区古花镇境内,海拔850米左右,常年空气湿润,风景秀丽。当地村民主要以种植花椰菜、生姜等蔬菜为主,只有少数村民种植水稻,没有形成规模。“同样是南川,既然福寿镇可以种出好大米,为什么我们古花镇的水稻种植一直不温不火?”带着这个疑问,韦信忠联系上南川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宋敏,并登门向其求教。宋敏向他介绍,南川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绿色生态水稻,稻田基本都处于海拔500米到1000米之间的倒置山区,以前没有形成规模化。近年来,区农技推广中心大力实施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除了主产区福寿镇外,也在其他乡镇推广优质稻种植技术,在全区建立水稻万亩片5个、千亩片20个,示范推广优质稻标准化增产技术模式,带动大面积平稳增产。随后在宋主任的推荐和引导下,韦信忠决定“打头阵”,通过自己种植水稻,逐渐发展带动周边的乡亲们一起种植。

  这一次创业,韦信忠一改上次搞养殖时的“冲动”。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切忌盲目发展。为此,他多次参加区农广校组织的“粮油种植”培训班,学习钻研水稻种植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并对木瓜村水稻种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一作了总结,对水稻产业发展作了新的定位:秉持生态农业理念,选用高档优质稻品种,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加工,推广“稻+N”种植模式,采用物理杀虫、人工除草,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2019年,韦信忠注册成立重庆油沙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10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村里的150亩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水稻。在南川区农技推广中心的指导下,引进“宜香优2115”“丰优香占”等优质水稻品种。

  为了确保稻米品质,在管理技术方面,韦信忠严格实行绿色生态管理,施用有机肥,采用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使用“绿色农药”,尽量降低化学肥料、农药对稻米品质带来的不良影响。得益于精细化的田间管理,韦信忠的绿色生态水稻第一年亩均产量达500千克左右。然而面对丰收,韦信忠内心却泛起了愁思:如果不能打通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那这个产业该如何壮大呢?

  经过和家人沟通,韦信忠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建设产品加工房,自主加工大米。说干就干,他自费出资60万元购买了稻谷烘干机、脱粒机、包装机等设备,开始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探索。由于稻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蒸煮时有清香,饭粒完整、绵软不糊、滋润香醇、品质上乘,合作社推出的5千克袋装“木瓜村长寿高山生态大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远销四川、贵州等地。2018年,合作社被评为“南川区安全农产品协会会员单位”。

  探索“稻+”模式,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绿色水稻种植路子走通了,稻米加工技术也掌握了,但韦信忠却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2021年,韦信忠抓住南川区水产站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的机会,拿出100亩地进行试点,这是一次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更大发展的好机会。

  据了解,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将环境保护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同时也能通过水稻的生长吸收池塘高密度养殖产业的粪污,满足水稻所需肥力,减少池塘养殖尾水污染。“水产站每亩给我们补贴1000元,鱼苗也是他们提供的,通过种养结合,目前水产养殖的收益在10万~20万元,稻米品质大大提升。”韦信忠笑着说。

  看着韦信忠种植水稻的收益一年比一年好,村里的乡亲们也纷纷加入合作社种植水稻。免费提供种子、农药,手把手传授技术,上门实地指导,帮助对接销售……韦信忠以合作社为核心,积极引领社员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水稻。目前合作社社员共有60多户,发展周边水稻种植面积达800亩,累计带动村民增收15万元左右。2021年,韦信忠的能力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当选为木瓜村村委会党支部副书记。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把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并大力推广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身为村委会党支部副书记的韦信忠不忘发挥“头雁”作用,在参加区农广校举办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培训班后,按照区农业农村委的要求,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动承担了200亩的大豆、玉米种植任务,还错时种植了红苕、油菜等农作物,确保粮食生产增产增效。

  韦信忠说:“我是一个农家汉子,扎根乡土是我的梦想。现在我种植水稻致富,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和区农业农村委以及农经站的一路扶持,因此我更要发挥带头人的作用,用一己之力带动更多的乡亲父老增收致富,过上红火的好日子。”

  为此,韦信忠在农忙时节雇佣村里7~10名村民插秧、收割水稻等,每人每天可收入120~150元,每年人工工资支出在8万元左右,有力带动了本村村民共同致富。

  脚踏实地、辛勤奋斗,这是不断书写丰收答卷的必然要求,也是韦信忠成就精彩人生的重要基础。谈到未来的发展,韦信忠成竹在胸。他说下一步他要注册大米商标,积极拓宽市场渠道;同时完善灌溉设施建设,继续探索“稻田+N”的生态共育模式,把稻田养鱼、稻田养鸭作为助力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一田多收。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