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鼓了天津滨海新区农民的“钱袋子”

   2012-11-07 15470
核心提示: 以前全家8亩地都种玉米,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全村人集体集资,家家都分到了温室或冷棚,收入是露天耕作时的三倍还多。天津滨海新区大港中塘镇潮宗桥村村民王俊礼告诉记
  “以前全家8亩地都种玉米,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全村人集体集资,家家都分到了温室或冷棚,收入是露天耕作时的三倍还多。”天津滨海新区大港中塘镇潮宗桥村村民王俊礼告诉记者,现在一座大棚带给自己的年收入超过2万元,设施农业让自己真切得尝到了甜头。近年来,新区种植业、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等产业的装备水平迅速提升,菜园子、养殖池和渔船的升级改造,让像王俊礼一样的新区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从“看天吃饭”到“精耕细作”

  “之前村里种的有玉米、黄豆和高粱,各家觉着啥挣钱就种啥,没人组织也从不互相沟通,等庄稼熟了经销商会挨家来收,价格差不多就成交。”王俊礼告诉记者,传统露天种植不仅从种到收的每个环节都事必躬亲,而且大家“各自为战”,农作物无法“打包”进入销售环节来换取更高利润。

  粗放的耕作模式正在近年悄然升级。从2010年起,新区开始加速推进设施农业。像潮宗桥这样在2010年设施农业面积尚且为零的村落,开始创新的采用“集体集资,家家有棚,成本分摊,利益共享”的模式发展设施农业,不到半年时间,全村新建设施农业面积就达到610亩,占到当年新区新增设施农业面积的1/8,设施农业的体量迅速增大。

  田里的粮食作物变为了附加值更高的果蔬等经济作物,之前全村约2000亩地仅能实现年产值150万元,现在新建的610亩的设施农业就可实现年产值1700-2000万元。“王俊礼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统一化、精细化的作业方式也推广开来。全村460余户居民每户至少分配到一个设施大棚,新组建合作社将统一指导、管理从种到收的整个流程。

  据了解,从2010年至今,新区新增设施农业超过2万亩,累计设施农业面积达3.02万亩。

  从“水产品”到“水珍品”

  “之前一提到汉沽水产,最具代表的就是对虾和鳎目鱼,但现在工厂化养殖车间多了,新区还鼓励循环水改造。有硬件做保障,今年汉沽引进了美国斑点鳟鲑、大鲵、日本斜带髭鲷、马苏大马哈鱼等7个渔业新品种,而且都是市场售价百元/斤以上的高端海珍品。”汉沽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德永告诉记者,现在新区水产养殖结构趋于多元化,渔业品种也开始冲击高端,水产品的销售利润也随之扩大。刺参、大鲵等海珍品除了生鲜食用,还将进行盐渍处理或提取营养元素进行深加工,制成化妆品和保健品。

  据了解,新区近年加速新建工厂化养殖车间并启动循化水改造,目前工厂化养殖面积已达75万平方米,循环水改造进度已近四成。

  在北塘渔港,全国首批油气混合动力渔船在此完成改造,这不仅可以降低渔民约20%的燃油开销,还获得了更清洁的排放。近年,新区通过加速渔船的“木改钢”、“油改气”,推进海洋渔业捕捞从近海驶向远海,变粗放为环保。目前已累计建造350马力以上钢壳渔轮23艘,并改造全国首批天然气混合动力渔船50艘。(时报记者 程瀚报道)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