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树起农田土壤修复新标杆

   2020-01-02 农民网194960
核心提示:岁末年初,从武汉市江夏区又传来好消息。日前,经武汉市公共检测中心、江夏区检测中心、全国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检测,“江夏区法泗街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分别

 岁末年初,从武汉市江夏区又传来好消息。

日前,经武汉市公共检测中心、江夏区检测中心、全国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检测,“江夏区法泗街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分别达到国家现行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标准。

检测报告显示,该项目凸显三大亮点,修复成果跻身国内先进水平:其一,时间短。据了解,对同等级别和类型的项目进行修复,国内一般需要两年左右,而此项目仅用了7个多月时间;其二,成本低。生物修复和农艺调控技术全线发力,大大降低了修复成本。其三,效果好。镉污染治理合格率为86.3%。其中,纯水稻镉污染治理合格率为100%;对虾稻共作重金属进行治理,在国内尚属首例。

业内专家指出,上述成果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政绩或功效,而是践行绿色发展,为我国大规模开展农田土壤修复发出的积极信号。

树标杆:政府重视支持是王道

江夏区是武汉市的南大门,农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受全球“三大”污染影响,耕地土壤质量面临严峻考验。

国务院“土十条”和全国人大《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后,该区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率先在我国华中地区打响农田土壤修复第一枪。

2019年4月,江夏区发改局、法泗街道办事处、生态环境分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在完成了耕地污染前期详调后,决定对本区法泗街1286亩被污染的农田土壤进行先行先试。修复目标为:农田土壤标准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168-2018;农产品质量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国家标准。通过公开招投标,湖北农谷畅响土壤修复科技股份公司力克群雄,成功中标。

尽管此项工作高瞻远瞩、利国利民,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碰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政府与农户的认识不同,诉求不同。即,政府立足的是长远,农户关注的是眼前;政府考虑的是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安全,而农户追求的是农产品的产量和收入。

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江夏区不是束手无策,而是主动作为。

讲政策。专门组织广大农户认真学习国务院“土十条”、全国人大《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认识,支持农田土壤修复成为农户的自觉行动。

讲道理。通过算良心账、时间账、经济账,消除了农户的疑惑和顾虑,使农民真正明白了“土地质量和农产品安全比产量更重要;可持续发展比‘杀鸡取卵’更重要;长远利益比眼前利益更重要。”

与此同时,凡涉及农田土壤修复的事,一律特事特办。如,下级向上级提交报告或请示,三天内必须批复明确意见;农户提出的问题,必须当天解答,限期办理;“湖北农谷畅响公司”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必须认真对待、积极采纳。

“土地污染,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大量事实证明,对被污染的农田土壤进行修复,是天大的事,在这件事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必须攻坚克难,不得有任何拖拉和怠慢。”在法泗街项目推进会上,江夏区委负责人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所展示的,是一个经济强区的办事态度和效率,解决问题的果断与坚定。

江夏区发改局负责人说,正是基于这样的态度和效率,这样的果断与坚定,这个试点示范项目才得以坚决落实,顺利推进。

重效果:选准修复模式是关键

对土壤进行修复,是时代的趋势、历史的选择。惟其如此,我国涉足土壤修复的各类公司多达近万家。然而,江夏区的这个试点示范项目,何以言正明顺地被“湖北农谷畅响公司”收入囊中?

江夏区给出的理由是:在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领域,该公司具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人才、技术和经验,既是驰名中外的“教授公司”,也是专利成果最多、技术资质最全的科技企业。

此外,这个品牌卓越、信誉良好的公司,还拥有“两区”、“一院”、“一库”、“三大服务中心”。即:土壤修复科技园区、土壤修复产品制造园区;土壤修复工程研究院;长江流域土壤修复大数据库;土壤工程承包服务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有机认证服务中心。

其实,江夏区最为看中的,是该公司推行的修复模式。

有资料显示,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这三种模式,转移、吸收、化解和固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不可逆性。因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要想恢复其原有功能,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来降低风险和危害,需要大量投入和较长时间。

为以最少的投入,最快的速度,实现最好的效果,江夏区因此选择了农民易于接受的“绿色环保联合修复技术”模式,即“植物+微生物技术”。此技术的特点是,能广泛应用,可全面推广;既安全,又经济。其修复费用仅为物理工程修复的5%—10%。而这个修复模式的创导者和推行者,就是“湖北农谷畅响公司”。

该公司77岁的董事长、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卫武表示,江夏区的试点示范项目推行此模式,已取得良好效果。他高兴地告诉记者,通过调节土壤PH值和提高土壤的吸附力,有效降低了土壤重金属活性,阻隔了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通过重施生物有机肥和改良土壤结构,有效增强了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和保水、供肥、供水能力;通过使用含有重金属镉起拮抗作用成份的物质,有效提高了镉污染条件下水稻抗氧化胁迫能力,阻隔了重金属向农作物可食部分(籽粒)的转移;通过优化水份调控,有效降低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通过灌溉水水质监测、建立农用投入品准入制度、严禁秸秆就地焚烧和还田,有效提升了农田“二次污染”的防控能力。

江夏区法泗街办事处负责人称,“绿色环保联合修复技术”模式的确名不虚传,不失为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妙药良方。

讲速度:强化技术服务是基础

速度快、效果好,是农户对农田土壤修复的两项根本需求。因此,从项目落地开始,“湖北农谷畅响公司”的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就与时间赛跑,竭尽全力开展一系列技术服务方面的工作。

李卫武教授说,“万物生于土,食从土中来。土壤安全关乎土之质量、民之生存、国之繁荣,我们一定要以高度负责任的大国工匠精神,把这个农田土壤的试点示范项目做实做好。”

近八个月来,该公司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为如期完成修复任务,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第一线,为这个试点示范项目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心血。其中,一位中科院院士、四位知名教授、三位中青年博士也亲临现场,时常顾不上吃饭,顶着40多度的高温奔忙在田间。

为使农户尽快掌握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他们先后向农户传授农田管理、水稻种植、污染防治方面的知识20余次,印发《虾稻共作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规程》、《安全利用类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规程》、《水稻安全种植责任告知书》等学习宣传资料600余份。

一位当地农民高兴地告诉记者:“通过学习、培训和现场观摩,我们在‘作物品种选择、优化水份管理、严禁使用化学农药’等很多方面大有收获,有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早知道’。如今,我们对农田土壤修复工作认识更深、方向更明、底气更足。”

“为了抢时间、赶进度、抓落实,我们项目组8位同事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7个多月没有节假日。有位女硕生怀孕2个多月,仍然坚守在岗位上。”法泗项目组负责人蔡海翔透露。

一个“干”字担日月,一个“实”字写春秋。在李卫武教授看来,工作关键在干,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杨有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