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当宝贝一样呵护的蛇
10月15日,记者来到离扶绥县城不远处的一座山脚下。站在蛇农黄仁立家的楼顶上,看到一处荒山,漫山遍野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养蛇场,蔚为壮观。这些养蛇场都是露天无顶,四四方方,约十几平方米大小。场子中央有个一米见方的蛇棚,里面就住着百余条一米多长的蛇。这里养的大多是水律蛇(学名滑鼠蛇)和吹风蛇(学名眼镜蛇)。黄仁立说,这两种蛇能长到一两米长,重达4公斤左右,主要是供给广东和福建市场,有些还出口韩国。
在一个暖房里,刚出生的幼蛇被精心呵护着。黄仁立说,这个暖房是仿照北方的炕建造的。外面一个大灶不断烧着柴火,灶上一口大锅装满了热水,热气就通过供暖管传输到各个小蛇栏。怕蛇着凉,黄仁立还给它们装了加热灯。而金华蛇场等大的养蛇场,还装了中央供暖系统,蛇不用冬眠,一年四季都生长。对养蛇户来说,蛇就是最重要的宝贝,不但让它们住好“宿舍”,餐餐吃小鸡和鸡蛋,而且人对蛇也有了某种感情。人不怕蛇,蛇也不咬人,就连令人闻之色变的眼镜蛇,看起来似乎也很温驯。
黄仁立租了120平方米的地,建有10个蛇栏。现在他每年能稳定产出800条以上的蛇,纯收入超过8万元。他说,养蛇与养猪、养鸡不同,那些常见的畜禽周期太短,价格波动大。而蛇要养3年才能长大卖出,价格很坚挺,没有下跌过。如果想降低风险,蛇卵和幼蛇可以随时出售,价格也很高。成年蛇每公斤能卖到200多元,一枚蛇卵和一条小蛇也能卖上百元。
采访中记者恰好碰到了几名采购商,他们是福建来的老板。一名姓王的老板说,蛇全身是宝,肉能吃,蛇毒和皮能做药用。扶绥这里气候好,养的蛇质量属上乘,他已经跟这边合作了5年多。他认为,几年来扶绥养蛇业的规模在扩大,但市场的需求上涨更为迅速,总体上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局面。
蛇让贫困村变成富裕村
黄仁立是渠黎镇驮河村陇河屯的村支书,但他常年却住在新宁镇。原来,陇河屯有400多户居民,但每户分到的田地不到一亩,曾经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没吃没穿,我们村的人是最早出来闯的。”黄仁立说,在2000年前后,陇河屯的大多数劳动力就已经离开村子,结伴到城里捡垃圾、收废旧。
在外闯荡有一个好处就是见识多胆子大,马金华应该是陇河屯第一个探索人工养蛇的。他发现广东老板喜欢吃蛇,认定养蛇可以发财。马金华自称于1998年开始养蛇,在当时,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想法,认为他能成功的人不多。没有技术,没有先例,他从山野间捕捉野生菜蛇,带回家驯养。几年下来,居然摸索出一套简易可行的养蛇方法。
到了2003年,马金华的蛇场渐渐小有规模,他的梦想成真,发财了。蛇每公斤可卖到200多元,一条蛇就相当于一车甘蔗的收入,而成本则少得多。这种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让许多村民都心动了,黄仁立就于2004年也开始养蛇。他们不在村里养,而是在新宁镇附近租下了大片荒地,建起了养蛇场。
这是一条立竿见影的致富之路。以没有养殖经验的黄仁立为例,他贷款6万多元,建蛇场,买蛇种,3年后第一批蛇出栏,就赚回本钱,此后每年蛇场都为他带来七八万元的纯收入,这比起县城的公务员都高得多。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养蛇大军。如今,陇河屯差不多90%的家庭都在养蛇。村里家家都建起楼房,许多还买了汽车,并到县城买房居住。陇河屯的富裕程度,在扶绥县都能排得上号了。渠黎镇其他村子也都受此影响,涌现出许多养蛇户。在扶绥县城通往渠黎镇的道路两边,都是养蛇场。
成立协会抱团发展
渠黎养蛇业的快速发展,也曾经引来了外地的游资。在2010年前后,一些外地老板来到渠黎,大肆收购蛇卵。结果蛇卵价格迅速上涨,从一枚70多元涨到最高时150元,几乎翻番。等到价格炒高了,他们又将从外地购来的蛇卵运来渠黎倾销,大赚一笔。
渠黎镇政府当时很担心刚刚成长起来的养蛇产业会一朝“崩溃”。但游资撤退后,陇河屯并没有出现萧条,而是平稳度过了风波。原来,那些比较大的养蛇场,一开始就对游资心存疑虑,不愿意做“杀鸡取卵”的买卖。黄仁立说,一条蛇养3年就能卖七八百元,中间还不断产卵产蛇。除非是急缺钱,否则卖蛇卵绝对是短视的行为。陇河屯始终保持了一定的蛇卵存货,因此,虽然游资在左手进右手出的翻炒中确实如愿赚了钱,但陇河屯也没有倒下。
经过这一轮风波,渠黎的养蛇户也有了教训。他们自发成立了扶绥县蛇类养殖专业协会,马金华当选为会长。全县主要的养蛇户基本都加入了协会,试图通过抱团发展,做大这个产业。
在养殖协会的统筹下,扶绥形成了一条养蛇的产业链。以金华蛇场和石子岭蛇场等大型现代化养蛇场为龙头,数百户小型农户蛇场为主体,囊括了从蛇蛋孵化、幼蛇护理、蛇病防治、蛇伤治疗到饲料供给、成蛇销售、周边产品等各个环节。金华蛇场专门在新宁镇投资建设了两个中型冻库,从海南和南宁等地采购毛蛋、鸡苗,确保全县养殖户的饲料供应。在陇河屯还有3个小型冻库,为渠黎镇其他村庄的养殖户服务。
大好形势之下也有隐忧。黄仁立说,按照规定,养蛇必须要办证。但现在一些农民眼看养蛇简单又赚钱,就盲目上马,在村子里和家里搞养蛇场。如果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和保护意识,难保不会出事或亏本。他希望有关部门能未雨绸缪,对此进行引导和帮助。他说,最好是大家都发财,如果谁需要帮助,他们都很愿意出力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