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教师发明非粮型发酵饲料 或破解猪周期

   2012-10-19 济南时报18520
想搞研发但资金不足,中小企业如何领跑行业?

  大的企业资金充足,搞科研自然是“财大气粗”,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却没这么潇洒,他们想搞研发怎么办?

  省科学院孙长高认为,目前科学院正在推行的“订单式”合作模式,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他告诉记者,目前科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半以上是订单模式。省科学院与企业事先沟通,看企业有什么需求,科学院又有什么样的技术开发的可能,双方达成一致后再开始合作。这样就避免了一些发明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对路,白白耗费双方精力和财力的情况。“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就像结婚,我们不能玩‘闪婚’,我们期待着一场长久的姻缘。只有彼此深入了解,科研人员才能根据需求做出适合企业的科研项目。”省科学院刘昌衡说。

  浪潮吴向辉认为,企业方面一定要想好自己要做什么,找好自己的市场定位,做好产品规划。再从科研技术发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投资,不能盲目搞研发。

  各地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科研创新

  孙长高告诉记者,目前,山东各地政府部门都已经意识到了科研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且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山东省科学院已经与济南、泰安、济宁、莱芜、德州、滨州、日照、临沂、枣庄等9个城市建立了紧密合作的关系。

  在济宁,山东省科学院济宁分院即将在济宁高新区落成,为济宁市的企业提供科研支持与保障。临沂市的“应用科学城(8.76,-0.11,-1.24%)”则已经全面启动,以求推动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加速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本报记者 田珊“我想再坚持一把,毕竟这是年的心血,现在也已经有了成果,只要更多的人知道这项技术,就有希望让它为社会做贡献。”13日,“非粮型发酵饲料”的发明人、76岁的赵仲芳老人这样对记者说。

  “非粮型发酵饲料”的效果已经得到了省内多家养殖场的验证,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项目陷入了成果转化的困境,赵仲芳盼望着有企业将这项发明成果大规模投产,让科技专利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物垃圾变猪饲料,仅需一天半

  今年76岁的赵仲芳,退休前是济南军区医科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教研室主任。他花了8年时间,研制出了一种“非粮型发酵饲料”的生产方法并获得国家专利。这种方法可以将秸秆、麦麸、果壳、尾菜等生物垃圾经过生物菌发酵转化成家畜饲料,代替普通玉米饲料喂鸡、猪、牛、羊等家畜,可以在保证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大大降低饲养成本。“这是原料搅拌机,这是发酵机,这是干燥机,要完成从秸秆等生物垃圾到饲料的转化,仅仅需要三个步骤,一天半左右的时间。”13日,在赵仲芳做实验用的简单厂房里,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专利发明。他的发明看起来挺简单,就是用水、一定比例的豆粕或者玉米胚芽粕等配成培养液,选择合适的菌种进行培育。再将生物垃圾浸入培养液中连续搅拌,脱水干燥后就可以替代玉米作为饲料原料了。“秸秆做饲料,这似乎并不是个新鲜事儿,你的发明有啥高明之处?”

  听到记者的疑问,赵仲芳解释,目前全国范围内较普遍的用秸秆做饲料的方法是“青贮”。一般是秋天将秸秆粉碎、加菌种放入地窖中密封,经过一个多月的储存发酵后,也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但是由于这种饲料粗纤维含量较高,粗蛋白含量较低,只能用于喂养牛、羊等反刍类动物,不能作为猪、鸡等单胃家畜饲料。而且,一个多月的封存时间,也显然过于漫长。“用新的专利技术制作出的饲料就不存在这几个问题。”赵仲芳说。

  一个中型养鸡场每天可省四五百元

  目前在济南,农户和牲畜养殖场普遍采用玉米含量为60%—80%的全价精饲料喂养家畜。

  赵仲芳给记者算了笔账,全价精饲料的出厂价格每市斤在1.7元左右,经过经销商转手,到农户手中的零售价为2.15元。而赵仲芳发明的饲料,按照材料不同,每斤比普通饲料的出厂价便宜0.2元—0.5元。

  一只鸡每天要吃0.25斤—0.3斤饲料。按照一个中型养鸡场有4000只鸡粗略估算,一天至少要消耗1000斤饲料。如果用秸秆发酵饲料替代普通饲料,每天可以节省四五百元。“由于非粮型发酵饲料使用原材料是农业尾料,比如秸秆、果壳、麦麸、果渣、尾菜等等,这些尾料的来源多样化,价格低廉,因此转化成饲料的成本也低很多。”赵仲芳说。

  喂养效果与普通饲料相当

  记者从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出具的一份检验报告上看到,赵仲芳发明的非粮型发酵饲料粗蛋白含量达到22.92%,含盐量、钙、磷、能量以及17种氨基酸的含量均达到了国家对饲料的规定标准。“目前还有一点缺点,就是粗纤维的比例稍高,占10.7%,但这是可以改进的,只要将原材料磨细,就可以解决。”赵仲芳指着检测报告上的“粗纤维”一栏,认真地告诉记者。

  为了进一步验证效果、改良技术,赵仲芳联系了济南几家畜牧场,免费向他们提供非粮型发酵饲料用于牲畜喂养。“我想,必须得反复实验、采集数据,才能确定这项成果是不是有大规模生产价值。”经过无数次的数据比对,赵仲芳发现,用他发明的饲料喂养的家畜,与玉米饲料喂养相比效果不相上下。

  14日,赵仲芳的合作实验单位之一、济阳县六旺养猪专业合作社的主任张如海向记者证实,合作社使用赵仲芳免费提供的饲料喂猪30天以上,并且“效果挺不错”。

  张如海告诉记者,他们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0只体重在50公斤左右的“内三元”种生长型猪,使用赵仲芳发明生产的非粮型发酵饲料喂养30天。猪的皮肤、毛发正常,没有病死猪的情况发生,喂养的30天中,猪平均增重650克左右,这个结果,与市场出售的含 60%—80%玉米全价饲料的喂养结果非常相似。“客观地说,在猪生长的大多数阶段,非粮型饲料的喂养效果和玉米饲料是不分上下的。”张如海说。

  可能破解“猪周期”怪圈

  张如海同时表示,这种非粮型饲料确实让养猪成本大大下降了。“今年的猪肉价格不太景气,养猪户的日子就比较难过。如果猪肉价格再降一些,就可能出现肉贱宰猪的情况。”根据张如海的粗略估算,目前在济南,生猪数量超过100头的养猪场少说也得上万家。“如果养猪成本能降下来,对养猪户和普通消费者而言,都是件大好事”。

  而对于这项发明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赵仲芳考虑得更多。“在世界发达国家,70%—90%的肉、蛋、奶都是由秸秆和草转化而成的,但是现在我国仍然依靠喂玉米来生产肉、蛋、奶,因此每年要消耗大量玉米。”赵仲芳说,以猪为例,全国每年需要约4.77亿头猪,就山东而言,每年需宰杀4000万头。每头猪从断奶到出栏约需5—6个月,保守估计需喂饲料4个月,按照每日每头猪平均需要4斤饲料计算,其中饲料需含玉米2.4斤(其他为添加剂类),每月就是72斤。“72×4×4000万,这将是一笔多么庞大的玉米需求量?而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玉米年年丰收,但是因为需求量大,2010年起,我们已经成为玉米进口国,2011年我国进口玉米约500万—1000万吨。如果能用非粮型饲料代替玉米饲料,将为国家节省大量的玉米。”说到节约粮食的意义,这位76岁的老人显得有些激动。

  生产许可、资金“卡路”

  2011年拿到国家专利证书后,赵仲芳注册了一间生物公司,注册资金3万元。公司办公地点兼试验用厂房,设在槐荫区段店镇古城村一所200多平方米的平房内,从京沪高速铁路驱车西行,还需要10分钟左右的路程。赵仲芳告诉记者,之所以将公司设在这么偏僻的地方,是为了节约成本。即使在这里,厂房加设备、原料、研发费用等等也需要三十几万元,他为此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又向朋友借了10万元。

  “因为没有生产权限,目前我的发明既不能大批量生产、销售,也不能将技术卖给别人批量投产,只能做实验。因此公司没有进项,所有投入都靠我的退休工资支持。”赵仲芳说。而按照畜牧部门的规定,要想拿到生产许可,公司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厂房,还要有相应的检测设备和环保评估报告等,但是,现在哪有钱来搞这些呢?

  赵仲芳听说一些大型养殖企业有统一的试生产许可证号,与他们合作也许可以将专利投产,于是他四处奔波拜访省内养殖大户。功夫不负有心人,佳宝集团同意试用他提供的饲料,但是他们同时提出,必须一次提供4吨以上的饲料用于喂养实验。这让赵仲芳刚刚燃起的希望又一次熄灭了。因为生产条件所限,他的小厂房一次最多能生产半吨饲料,要扩建,还是资金挡道。

  为了贷款融资,赵仲芳找过多家银行,但都被回绝了。有的银行认为他年龄太大,有的银行则表示,仅仅靠专利发明不能作为贷款条件,必须要大批量投产。

  赵仲芳觉得,他的项目似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说实话,真的有些坚持不下去了。周围的人都劝我,这么大年纪了不回家好好养老,瞎折腾什么?”老人说这话的时候,将脸微微扭向窗外,“如果开始的时候知道会这么难,我可能就不做这件事了。但是既然做了,不弄出点结果来,上不上下不下的,我实在不甘心。”

  “听说科技部门可以为项目发明做评估,希望我的项目也能被政府部门评估一下,这样能作为以后推广的证据。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提供好的专利推广平台与渠道。”赵仲芳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