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召开的“村务会”解决了啥问题?
2014年3月27日,李克强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期间,在翁牛特旗桥头镇太平庄村委会的会议室与十多位村民一起开了场“最高级别的村务会”。
朱云生记得,李克强当时开门见山地说:“你们有什么话尽管说、敞开说。”
内蒙古翁牛特旗太平庄村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村”,多年来道路泥泞不堪,农田灌溉受困于水、电制约,村民的收入一直处于该旗“末端”。
村民起先有点拘谨,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却毫不含糊。第一位发言的村支书,一口气提了三大问题:村组道路不通、干旱缺水、电压不稳,马上有人又补充了两大问题:风沙太大、村卫生室条件太过简陋。村妇联主任则反映,壮劳力都出门打工了,妇女们干农活却没技术,想搞“大型养殖”又没有盖棚圈的钱。另一位村民提出,村里人大多不爱买养老保险,觉得“不划算”,但买医保都很愿意;还有一位村民抱怨正在推广的滴灌设备“价格太高”:一亩地花1000元人民币铺的管线,只能用一年。
李克强把这些意见总结为缺路、缺水、缺电、缺医,以及生态补偿、劳动力素质提高等6个方面,并逐一回应了这些问题。他说:“表面看,你们提的是你们村遇到的具体问题,但这些问题其实事事关系到国家大政,为中国农村,特别是北方农村的‘普遍性问题’。”
他要求当地政府和同行的部委负责人,把这些问题一一梳理、研究清楚,寻找破解难题的“长效机制”。
“坦率地讲,你们有的问题,给点政策倾斜就能解决。但我们国家这么大,如果解决上述问题,都只依赖财政支持,财力确实达不到。”总理说,“我想是不是各级政府、社会力量,以及你们个人都分担一点,最好能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让更多与你们村问题相似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这样是不是好一点?”
桌对面的村民代表个个笑容满面,不住点头。
在那场“最高级别村务会上”,根据村民们提出的意见,李克强与同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协商并初步达成一致意见:当年财政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用来重点补贴村医。而在总理考察半年后,村民们提出的水、电、路、生态保护、卫生院建设及劳动力素质培训等问题就得到了基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