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宏观调控面临四大挑战
程国强(微博)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粮食问题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但是,“十二五”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
首先,确保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压力越来越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人口持续增长和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另一方面,受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快等制约在更高水平上继续保持稳定增产更加困难。特别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在粮食播种面积难以扩大的背景下,今后农业科技若没有重大突破、粮食单产水平不能进一步提高,将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增产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其次,粮食供需结构矛盾日益突出,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任务更加艰巨。其中,区域不平衡加剧,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向北方转移,主销区产需缺口逐年加大,地区间的依赖与联系加强,畅通粮食流通渠道任务艰巨;品种结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目前,虽然稻谷、小麦(2459,-19.00,-0.77%)产需基本平衡,但保持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养殖业、工业用玉米(2313,-10.00,-0.43%)增长较快,玉米供需关系日益趋紧;大豆(4735,-38.00,-0.80%)、食用植物油消费依然保持增长势头,继续依赖国际市场的局面不可逆转;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区域粮食市场波动加剧,国家粮食调控的应急能力面临新考验。
再次,种粮比较效益持续下降,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资价格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种粮比较效益持续快速下降。此外,粮食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支持保护力度不够,种粮农民利益保护机制仍存在主体缺失、服务缺位、政策乏力等问题。
最后,世界粮食市场波动剧烈,保障粮食市场稳定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局部地区频繁出现旱灾或洪灾,造成全球粮食供给的波动;而人口持续增长、生物能源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世界粮食供求日益趋紧。另一方面,粮价受投机资本炒作的影响更加突出,国际市场粮价波动加剧,或通过贸易链条直接传导到国内市场,或通过市场预期影响国内粮价,对保持国内粮食市场稳定形成巨大挑战。
从今后的趋势看,上述种种不利因素和非常规影响有可能会相互叠加,国内粮食市场波动将更加频繁,“谷贱伤农”与“米贵伤民”矛盾将不断交替出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因此,必须在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坚持粮食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实施、协调运用各种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粮食储备吞吐与进出口调节手段以及粮食市场管理与低收入群体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制度框架、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着力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切实在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的局面下,保持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提供坚实基础和根本支撑。
程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