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2个省区旱情肆虐渴声一片

   2014-08-08 北京日报4850
 
  内蒙古:向日葵根轻轻一折就断
 
  “向日葵等部分农作物根部已经干枯,像干柴一样轻轻一折就断。”记者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三岔口乡窑坡村采访时获悉,当地已经连续4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窑坡村村民高银奎说:“从6月份到现在,我们这里基本没有降雨,土地干旱板结得很厉害,地下水位下降20米左右。”
 
  记者现场了解到,由于持续干旱,窑坡村部分农户出现饮水困难,只好开上拖拉机到附近取水点拉水;当地打开所有机电井,全天候灌溉耕地。窑坡村村民白永龙说:“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我家的机井出水量不足,每天最多能灌溉10多亩耕地,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连续浇。”
 
  受持续干旱影响,当地农民种植的胡麻、黄豆等旱地农作物已经枯死,农户只好提前翻耕土地、等待来年再种;水浇地里种植的向日葵根部叶子已干枯、上部叶子已打蔫儿,花盘直径明显小很多。
 
  河南人工增雨喜降甘霖
 
  随着巨大的呼啸声,增雨火箭弹腾空而起,迎来雷公伴雨神。记者从河南省气象局获悉,8月6日凌晨起,气象部门在旱情严重的河南省平顶山、南阳、三门峡等地实施了地面人工增雨作业,缓解了部分地区炙烤之苦。
 
  在受旱最为严重的平顶山市,8月6日9——10时出现短时强对流雷阵雨天气过程,平顶山市气象台抓住有利时机,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次人工增雨作业。全市共动用人影防雹增雨高炮12门、火箭发射系统2套,出动作业人员50余人,共发射雨弹286发、发射火箭弹11枚,增加过程降水量。
 
  此外,8月6日凌晨至7时,河南省南阳、三门峡、洛阳等地实施了地面人工增雨作业。此次作业共发射37式人影弹204发,火箭弹56枚,累积影响面积约0.6万平方公里。当日8时至17时,郑州、洛阳、平顶山、济源四市也实施了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发射37式人影弹146发,火箭弹26枚,地面碘化银烟条41根,累积影响面积0.7万平方公里。
 
  据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介绍,河南省本次降雨范围较大,西部方城县个别乡镇降雨量超过50毫米,全省其他地区降雨量普遍在10毫米以下,平顶山降雨7.3毫米,对缓解旱情有一定帮助,但总体作用有限。
 
  黄淮将迎“及时雨”
 
  记者从中央气象台获悉,预计未来三天,西北地区东部、黄淮等地将出现一次明显的降雨天气过程,旱区将迎来一场“及时雨”。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华北地区南部、黄淮、江淮大部、西北地区东部、青藏高原中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未来10天,持续干旱少雨的陕西、湖北、河南等气象干旱区雨水将呈增多趋势,总降雨量一般有20毫米至40毫米,大部分地区旱情有望得到缓和或缓解。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透露,8月10日之后,江南、华南等地高温闷热天气将得到缓和。
 
  抗旱

  国家防总从南水北调工程向豫鲁紧急调水

  农业部扶持农民旱区种植
 
  日前,记者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防总”)了解到,针对当前的旱情,国家防总已紧急组织向河南省内的白龟山水库以及山东界内的南四湖(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四个相连湖的总称)调水。
 
  据预测,近期河南省仍无有效降水过程,平顶山市供水形势严峻。由于旱情较重,河南省平顶山市主要水源地白龟山水库蓄水持续减少,目前已低于死水位(97.50米);南四湖下级湖6月12日水位降至死水位,7月31日更是低于最低生态水位0.24米,达30.81米。
 
  对此,国家防总决定从丹江口水库通过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向白龟山水库实施应急调水,从8月6日开始实施,初步确定调水规模2400万立方米,调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后期视旱情发展和丹江口水库来水情况再作调整。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日前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应急调水方案。根据方案,调水路线从湖北省清泉沟临时抽水泵站提水并分入陶岔引水渠,经陶岔枢纽进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由沙河退水闸进入沙河,输水至白龟山水库。
 
  为应对南四湖干旱缺水危机,国家防总组织淮河防总、山东和江苏省防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应急会商,决定从长江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向南四湖实施生态应急调水。
 
  据悉,此次调水利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经沿线各级泵站逐级抽水入南四湖。其中,骆马湖至下级湖河段利用中运河、不牢河输水,由刘山站、解台站、蔺家坝三级泵站提水入南四湖下级湖。8月5日,蔺家坝泵站开机抽水,正式启动向南四湖应急调水。预计到8日,入湖流量可达到50立方米/秒,历时约20天,25日入湖水量可达8000万立方米,将抬升下级湖水位至最低生态水位31.05米以上。
 
  国家防总要求,淮河防总要加强应急调水的统一调度和监督管理,江苏、山东两省要确保调水工作顺利实施,切实加强调水沿线和南四湖用水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调水的生态效益。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6日表示,当前做好抗旱工作的同时,要重点关注旱区种植成本上升和农民收入下降等问题。
 
  韩长赋在6日召开的农业部抗旱专题会议上说,在着力抓好抗旱工作的同时,要重点关注以下四方面问题:一是关注重点旱区秋墒和冬小麦播种,要精心组织,提前安排,保证秋冬种的顺利进行;二是关注旱区种植成本上升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加强市场监测,及时给予扶持;三是关注畜牧业越冬饲草,加大作物秸秆收储力度;四是关注北方粳稻、南方晚稻、黑龙江北部玉米等作物促早熟问题,促进正常生长发育,确保安全成熟。
 
  记者日前在旱区采访时发现,受多日无雨、水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影响,一些耕地的浇灌费用达到每亩50元至100元,较以往翻倍增加。由于浇灌成本加大,引发了今年旱区种植成本上升及农民可预期收入下降等问题,一些农田出现了农民弃耕撂荒现象,影响到冬小麦播种。针对当前旱情,农业部已派出11个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重灾区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推动各项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农业抗旱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原因

  持续高温少雨导致旱情
 
  气象监测显示,7月,山东、河南、陕西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湖北中部、安徽西北部、华北中部和东部、四川盆地东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到重度气象干旱,河南中东部部分地区达特旱。
 
  就出现大范围干旱的成因,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孙丞虎表示,主要受到贝加尔湖高压系统长期稳定控制造成的,此外,还与东亚季风阶段性偏弱造成上述地区降水少有关。
 
  据了解,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22.3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偏高0.4摄氏度;华南、江南出现明显的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7月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致使黄淮和华北地区出现严重干旱。
 
  统计显示,西北、华北和黄淮地区7月降水显着偏少,其中河南省降水量(60.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6.2%,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降水少的同时,全国平均气温22.3℃,较常年同期(21.9℃)偏高0.4℃。
 
  旱情呈现五大特点
 
  记者采访农业部、国家防总及气象局了解到,今年我国旱情呈现出范围广、高温干旱叠加、重旱区域集中等五大特点。
 
  首先是发生范围广。农业部数据显示,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新疆等12个省区目前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截至目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5868万亩,其中严重受旱1458万亩。
 
  其次是高温干旱气象叠加。近段时间,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很多地区缺乏有效降雨,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高温少雨天气造成土壤失墒加快,作物蒸腾量加大,令旱情迅速发展。
 
  再次是重旱区域集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旱情主要集中在河南平顶山、洛阳、漯河、许昌、焦作,河北廊坊、沧州、保定、唐山,陕西渭南等地,其中河南为本次旱灾的重灾区,受灾面积逼近全国受灾面积的一半。
 
  过去一个月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导致河南、陕西等地旱情发展迅速,造成土壤失墒加快、作物蒸腾量加大,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达5868万亩,严重受旱1453万亩,集中于河南、陕西、内蒙古等地,其中河南为重灾区,受旱面积接近全国受灾面积的一半。
 
  此外,抗旱水源严重短缺。根据国家防总的数据,目前湖北省600多座水库低于死水位,111座小型水库和5万多口塘堰干涸;山西省有225座水库干涸,1.6万眼机电井出水不足;河南省21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较历史同期偏少13亿立方米,抗旱用水明显匮乏。
 
  最后,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据农业专家介绍,旱情期间,我国黄淮、华北、西北大部分玉米处于喇叭口期,水稻处于孕穗期,正是需水临界期,生长发育快,需水量大,目前旱情已造成局部地区作物生育进程受阻。
 
  “当前旱情主要影响‘两头’,一头是播种早、已经开始抽雄的玉米,造成花期不遇;另一头是播期偏迟、长势偏弱的田块,旱情造成土壤失墒快,叶片萎蔫卷曲。”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曹衍德说。
 
  时评

  大旱背后的“圈水造景”之风
 
  旱情肆虐下,部分“北方水城”的人工渠、人造湖等城市水景纷纷干涸,裸露出难看的河床、湖底。这些“逢旱便涸”景观,揭了一些城市违背水情现实、一味“圈水造景”的老底儿。
 
  近年来,“水城”建设在多地升温,尤其是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北方地区,一些缺水城市“圈水造景”不遗余力。媒体报道石家庄、西安、郑州等城市水景建设中,有的追求“长度”,建设百余公里水景长廊;有的追求“高度”,人工打造高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喷泉;有的追求“深度”,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
 
  大旱拷问下,部分城市人工水景“逢旱便涸”,折射出生态之忧、可持续发展之忧。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北方城市不顾自然条件造出大面积水域,结果往往蒸发量超过降雨量。动辄耗巨资、靠城市举债建起来的景观工程,变成当地最大的耗水工程。
 
  各自为政的“圈水造景”也对水文和生态大系统造成破坏。如黄河流域沿线大小几十个城市争相圈引干流、支流河水,在他们大手笔“造景”之际,黄河却因缺水而陷入濒临断流的困境。此轮大旱,北方旱区城市居民间歇停水,农民“就差眼泪浇地”,再次敲响了水资源警钟。
 
  违背自然条件大搞城市水景,说到底是扭曲的政绩观在城市建设中功利化、短视化的表现。此外,其背后也少不了“挖湖造景”,借以抬升地价的利益驱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清理整治奢华浪费建设纳入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范围,进行全面清理。不顾国情、水情的水资源利用侈奢之风,不顾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一味追求形象工程的形式主义之风,也该刹一刹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