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2014-04-22 人民日报3070
 
  在文业胜看来,农户入股成立合作社实力大,土地流转集约化管理利润高。但文业胜也遇到了难处。
 
  “经营1公顷地一年得投入5000多元钱,春耕期间资金周转是个问题。”文业胜说,“到银行贷款需要抵押啊,担保公司也找好了,预计贷个两三百万元不成问题。但人家说机械不是合作社的,无法抵押。”
 
  新建县石埠镇留田村种粮大户去年1600亩获利约70万元
 
  今年“双改三”,指望收入更高些
 
  本报记者 吴齐强
 
  “一开春,光土地租金就花了50万,勒紧裤带备春耕,就是希望今年粮食收成能更高些。”4月18日,周小林对记者说。
 
  周小林是江西省新建县石埠镇留田村的种粮大户。从2007年起,他便和李箕建合伙在村里租种水田。两人承租农田真正上规模的还是2012年,他们和同村另外5人一起,流转了1600余亩农田。
 
  规模种粮收益高,但成本也高。周小林和李箕建一起算起了去年的收益账。1600亩农田早、中、晚分别种了500、1100、500亩。早稻亩产900斤,折合湿谷1100斤,价格90元/百斤,亩收益是900余元;中稻亩产1100斤,价格125元/百斤,亩收益是1375元;晚稻亩产900斤,价格125元/百斤,亩收益是1125元。去年,两人全年的早、中、晚毛收入分别是45万元、151.25万元和56.25万元。
 
  除去田租、农资和人工开支,周小林等7人合伙租种的1600亩耕地,约有70余万元的利润。由于去年购置了两台收割机和一台高速插秧机,除了国家补贴外,还花去了26万元。因此,7人忙了一年,平摊到各自手上的钱不过6万多元。其他5人觉得种田不划算,今年开春就不合伙种地了。
 
  不过,周小林和李箕建对租田种粮有信心,因为今年种粮有不少好消息,肥料价格降了不少,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又有提升。精于计算的周小林说:“肥料每亩可省10来元钱,谷子每亩可增收48—54元,这一降一增就是10多万元。”两人还琢磨如何在同样一块田里挖掘更大的增收潜力:“双改三”,把之前的早晚两季水稻,改为早稻——再生稻——油菜的三熟制模式。去年,他们在安排早稻生产时,从1600亩田中拿出100亩,作为“双改三”探索的试验田。
 
  周小林说,双季早稻和三熟制早稻的产量差不多,都在800斤上下;双季晚稻亩产有900斤,三熟制再生稻亩产平均400斤,还有一季油菜。晚稻多生产500斤,不到700元;而油菜多一季,按亩产150公斤计,除去成本纯赚600元,还有政府奖励扶持的100元。
 
  “希望国家的粮价能够稳定;规模种田还得靠农机,希望种粮大户享受农机合作社一样的待遇;农田水利不够完善,希望多向种粮大户倾斜,土地流转基层组织要多给予支持;打农药很磨人,能否研制一些先进适用的农药机器……”在田间,周小林憧憬道。
 
  吴桥县做农资生意的周春来组建合作社
 
  转行种粮食,图的是长远稳定回报
 
  本报记者 杨 柳
 
  河北省吴桥县的周春来原来做农资生意,2011年他成立了春雨合作社,在吴桥铁城镇叶庄、东宋门乡军王等村流转土地3500亩种植粮食。目前合作社共经营土地4000亩,辐射吴桥县10余个村庄,入社农民1100户,全社固定资产也突破千万元。
 
  “一亩地纯利润两百来块钱,去年种粮食有几十万的收入,我们雇用农民干活,月薪1500元,年底还有提成和奖金,现在就雇有60人。”周春来说。据他介绍,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拿工资加分红,而入社的村民不仅每年有每亩400公斤小麦的“流转金”和分红,还能到合作社打工挣“外快”,自己的收入也比以前要好。
 
  谈起自己当年决定转行,周春来说,农资生意不好做是一部分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国家鼓励粮食种植,近年市场粮食价格平稳增长的利好趋势,他认为规模生产能够带来较为长远稳定的回报。近年来,他认识的不少种粮食农民改种蔬菜,但把握不好市场行情,往往亏了本。
 
  “我们种植的小麦主要卖给面粉厂,能够按照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今年的价格是每斤1.18元。”在优惠政策和补贴方面,周春来介绍,国家给的种粮补贴包括综合直补等,一亩地每年有130元左右,由于这些补贴都是一户一打卡发给了农户,而土地流转之后,这部分补贴并没有流转,因此实际上种粮的人没有拿到任何补贴。
 
  种粮大户目前面临什么难题?周春来说,主要是在灌溉这方面,现在的灌溉还是靠人工浇地,因为人工有限,五六百亩地就得浇一个月,耽误小麦生长,而且一亩地需要付出65—70元的人工成本。“合作社尝试购置了喷灌设备,但是由于深机井的压力达不到,附近也没有河水等地表水源,所以无法操作,而立杆式灌溉浇十几亩地就得换一个地方,十分不便,目前没有找到更好地解决灌溉问题的办法。”
 
  除了想要解决灌溉问题,周春来说出了自己的几个期盼:一是希望党和政府能够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种粮大户的数量越多,不但可以解决没人种地的难题,也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加详细的扶持政策;二是地多了之后,有些事个人办不了,还希望政府帮忙协调解决。
 
  “比如对粮食种植自然灾害的保值保险目前还上不了,还有后期的贷款融资问题,前期我们投资了1000多万元,但资金回笼没有那么迅速,这时候我们想要购买进口机械却贷不了款,希望政府能够多和金融机构沟通协调,在金融方面提供更多的扶持。”周春来说。
 
  本版制图:蔡华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