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育种为突破口 带动产业升级

   2014-04-09 《中国科学报》2630
核心提示:  从外表看,位于北京通州国际种业园区的北京德农种业北方育种研究中心和一般的现代化公司建筑别无两样,但内部忙碌的工作氛围中却隐藏着某种不易察觉的冒险意味。  
   从外表看,位于北京通州国际种业园区的北京德农种业北方育种研究中心和一般的现代化公司建筑别无两样,但内部忙碌的工作氛围中却隐藏着某种不易察觉的“冒险”意味。
 
  这座北京德农种业投资2400多万元建立的以生物育种技术为核心的研发中心去年刚刚建成并投入使用,并成为入驻通州国际种业园区的第一家种子企业。
 
  在工业反哺农业的道路上,著名企业家鲁冠球和他执掌的万向集团无疑是先行者。现在,他们又将目光瞄准了种业这个农业“前沿高地”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万向德农注视着中国每一个种业发展良机,并试图成为参与者。目前,德农所能感受到的现实机会来自生物育种未来中国粮食产业的最具潜力的技术革新。
 
  “玩不起的,我们不玩”
 
  研究中心里,工作人员不停忙碌,研究人员检测材料、分析材料,业务部门沟通内外、交流合作。未来,这里的员工将增加两倍,立足于将生物育种技术带来的效益最大化。
 
  生物育种,作为2012年最热的农业题材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这无疑让全国种子企业看到了这项技术的美好未来。
 
  “生物育种”一词在英文中并无同义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的理解中,为了区别于传统的常规育种(杂交育种),运用生物技术来加快育种速度、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就是生物育种,它以转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为代表。
 
  作为生物育种技术核心的转基因在中国依然面临窘境。按理,对于生物育种技术的投入与推进是大势所趋,但当北京德农副总经理吕楠接手具体事务时,事情却变得不那么简单。
 
  首先是转基因。
 
  九个月前,吕楠加盟德农。这位昆虫学博士最初的工作经验来自孟山都这艘全球种业巨型航母。1997年进入孟山都,此后5年时间,他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孟山都转基因棉花的中国法规申请。孟山都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个转基因棉花种子商业化的法规申请正是出自他的手笔。
 
  尽管15年前就开始与转基因打交道,但面对的这个似乎永远处于争议中的命题,吕楠至今对其慎之又慎。
 
  “转基因,第一是政治问题,第二投入太大。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我们都玩不起。”吕楠说。
 
  由于对转基因食品是否隐藏长期危害性难以确认,中国官方始终未允许其商业生产。而在政策尚未明朗之前,包括德农在内的中国种子企业无一敢贸然进入。
 
  另一层考虑来自企业自身实力。“孟山都在转基因上烧的钱,一天200多万美元。按照这个水平,中国任何一个种子企业,减一半都烧不起!”吕楠对此直言不讳,对于这项需要上百亿美元的资本支持的昂贵技术,“连国家都不倾向于支持民营企业来作,我们何必冒此风险?”
 
  “玩不起的,我们不玩。”这代表了几乎所有国内民字头种子企业对转基因的务实态度。
 
  “跟进战略”与“大做特做”
 
  “我们不玩,但不表示我们不关注。”对于转基因,德农采取了“跟进战略”。
 
  吕楠对此解释说:“你有一个先进的基因,我把我的材料给你。你把基因转进去,做试验,看是否表达。成功一个项目,我们支付相应的一笔费用。但我们不用养着科研团队,也不用自己建实验室。”
 
  “科学家很贵,基因也很贵。”更重要的是,吕楠们暂时还看不到转基因技术上的成熟和政策上的开放。“而且就算政策有一天开放的话,孟山都的技术一进来,国内的技术可能很快就被打倒了。”
 
  跟进战略,这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方式,也是一种无奈。“我们也想从根上做,从基因开始,这是最佳的做法,但是我们做不到。”吕楠摆摆手,“我们赚点钱不容易,一粒一粒地卖。”
 
  相对于转基因的务实与保守,德农显然更看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用吕楠的话来说,“这才是现阶段应该大做特做的”。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能极大提高育种效率。尽管德农十分看好这项技术,并投入巨资建立实验室组建科研团体,但现实的困境随之而来,招人这成了吕楠现在最头疼的问题。
 
  国内的生态是,传统育种者大多不懂分子生物学,而分子育种学家对常规育种技术并未实践经验。两类人群彼此形成各自的小圈子,甚至相互孤立。“两者都懂的人很少,我们很难招到合适的人。”吕楠说。
 
  玉米的“危”与“机”
 
  对于技术路径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德农这样的民营种子企业的前途与命运。在吕楠看来,德农最现实的机会来自中国可能面临的玉米危机。
 
  中国的玉米产业格局发生逆转,是从两年前才开始的。只是谁都没有想到,逆差的数据增长竟如此之快。
 
  2010年之前的15年里,中国进口玉米的数量微不足道,还曾经有过少量出口。当时的中国几乎完全依靠国内产量就能满足需求。2011年这个数据小幅增长到170万吨,而今年中国已经与阿根廷签署了进口400万吨玉米的协议。
 
  玉米与养殖业直接相关,因此玉米的消费水平相比水稻、小麦等其他主粮作物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
 
  黄大昉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现阶段,中国人均玉米消费量为每年140公斤,美国是800公斤,中等发达国家平均为200公斤。如要实现2020年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未来10年内,我国对玉米的需求将大大超过水稻、小麦等其他主粮。
 
  “如果从人均140公斤到200公斤,再乘上14亿人口,这个数千万吨的缺口如何解决?更何况,用不了多长时间,中国的需求就会达到这个程度。”黄大昉说。
 
  “中国玉米单产只有美国玉米单产的2/3,所以如果能够把中国玉米产量提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玉米供应不足的问题。”吕楠告诉《中国科学报》。
 
  而玉米是德农的王牌。
 
  中国是世界玉米生产第二大国,每年4.8亿亩玉米种植面积需要每年提供杂交玉米良种10亿公斤。而这10亿公斤种子中,就有1亿公斤是德农生产的,10%的市场占有率让德农稳坐中国玉米种子市场的头把交椅。
 
  在市场上,德农种子的价格比其他种子高,但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品质高。杂交玉米种子四项质量指标水分、净度、纯度和发芽率都高于国家规定和行业平均水平。德农的拳头产品“郑单958”,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广的玉米种子。
 
  而其中,育种技术的贡献率超过50%。
 
  这或许是这家民营企业更大的雄心所在:以育种技术为突破口,寻求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变迁,最终实现让这一古老的农业经济走向现代化。(记者 刘丹)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