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出路是产业化种植和经营
既然在种植信息方面难以进行指导,有菜农建议政府部门是否可以考虑对本地的蔬菜进行补贴,价格接受政府监管。“我们不奢求能获得暴利,只求稳稳当当种地。”一位菜农说。
从2010年起,广东佛山推行“农民种地,政府补贴”新政,每年划拨两个亿,按照每亩200——500元标准补贴,补贴标准每3年更新一次。去年年底,成都市发改委对外发布消息称,为了防止“菜贱伤农”,成都市在价调基金中安排了1500万元,用于成都市政策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补贴。
“这样的政策,需要当地宽裕的财政作支撑,不是每个地方政府都有这样的财力。”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宋向清说,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蔬菜的生产、经营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在美国很多农业公司参与期货交易。在一些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农作物都上了保险,在国外蔬菜种植、经营不上保险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蔬菜生产的稳定完全靠市场化是不可行的。发达国家的政府对参与农作物保险的保险公司都有保费补贴,从而让这些保险公司乐于参与农作物保险。
“要想改变这几年频繁出现的卖菜难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变目前一家一户的蔬菜种植方式,实行产业化生产经营。”宋向清说,只要蔬菜种植、经营实行产业化了,龙头蔬菜企业就能根据超市的需求量实行订单生产,才能避免卖菜难的发生。有关部门应该大力推动蔬菜生产、经营产业化的步伐,由蔬菜生产公司来承担蔬菜的生产和经营任务,菜农只管种菜就行。
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马长生说,“听上去‘菜贱伤农,菜贵伤民’似乎是个悖论,但根本上反映的却是目前农产品种植、营销的综合性矛盾。我们的市场目前是无序的状态,原因就在于市场主体仍然是小农经济。”
马长生认为,小农经济拥有很多不确定性,它们的大量存在让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管理者、经营者都很难对市场进行准确的预测。这就导致了一些违背市场规律的生产和销售行为的出现,而这些行为伤害最大的也是抗风险能力最低的个体农民。“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市场从未被他们看清过,就像川剧变脸演员,很少看得见其真面目。”
马长生认为,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却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丰富生产主体正是由小农经济向集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人从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中尝到了甜头。
郑州毛庄绿园实业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其基地的“种菜”模式,被公司总经理钱立称为“在纸上种菜”。
“在纸上种菜,就是有计划的种菜。我们都是根据销售单子来写种植计划,简单来说,现在棚里长的每棵菜都是有主的。”钱立说。
据钱立介绍,毛庄绿园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直接从毛庄镇政府手里收购了现在的毛庄蔬菜批发市场。在经营的过程中,不断开辟种植基地。“我们企业和菜农种菜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是先有的销售,后有的种植。”
据了解,利用稳定的销售渠道,毛庄绿园不仅卖基地的菜,还按照“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大量吸纳周围菜农供货,带动郑州市惠济区6个镇办6975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记者 韩俊杰 通讯员 张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