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程序繁琐抵押难
向银行贷款,很多农民都有过这种念头,也有不少人曾亲身尝试过。
提起贷款遭遇的种种“难”,张保华仍记忆犹新。几年前,他的粮食生产规模还没这么大,正处于起步期。由于各项花销比较大,一度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为了能从银行拿到3万元的贷款,张保华东奔西跑,申请、盖章、评估,费了好大的劲才办下来。
刁镇茄庄村的养殖户崔迎昌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为了建设新的养鸡场,想尽办法凑了30万,但资金缺口仍有40万。本指望向银行贷款,可按照规定,崔迎昌只能以个人名义贷款,额度最多不超过10万元。
没办法,崔迎昌只好求助几位亲朋好友,终于用他们的名义又贷到了30万元。“那时候也没这些厂房、设备,办个贷款真是不容易,听人说办了营业执照可以多贷点,结果到最后根本没什么用。”
这些年,金融支农惠农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农村金融服务的环境也在改变。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为17.6万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188.2%,5年间平均年增速为24.3%。
但对于个体的农民而言,贷款的难易,远不是数字能反映的出来,亲身的感受更能反映现状。
今年25岁的柴会龙,在刁镇颇有名气。这个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正牌大学生,一毕业就选择了返乡创业,搞起了韭菜种植。去年,他注册了家庭农场,这在章丘市是第二家。
目前农场的规模只有50亩,效益相当不错,柴会龙也觉得挺满意。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柴会龙觉得早晚还是要跟银行打交道。“比如要搞设施大棚、盆景韭菜,一个棚就得投入几十万。去年好几家银行都来过,但看完了也没什么下文,有家银行说可以三户联保,不过利息要1分钱,有点高。”
期盼:农银对接更给力
“手续能不能简单些,额度能不能更大些,可选择的银行能不能多些……”
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贷服务?对于这个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的答复各种各样,但归根到底并无二致。
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农业要走向现代化、规模化,就必须获得金融业的支持。“现在种地动辄就要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金,不畅通金融信贷的渠道就没有未来。”
不久前,李良滨参加了龙山街道办事处组织的农银对接会。尽管满怀希望而去,但现场的情况还是让他有些失望,来的银行数量很少,期盼中的几家大银行都没有到场。
这几年,张保华也曾经在自己的小院里,迎来了一拨拨前来调研农民贷款难的政府或银行工作人员。“反正知道的情况我都说了,至于能不能解决,会解决到什么程度,那都不是咱能左右的。”
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而农业生产则具有周期长、风险大、利润薄的特点。两者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融合,受访的农民并不能给出答案。在他们看来,这远不是“仅靠农民与银行的努力就能实现,更多的还是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着力推进”。
如果现在争取贷款,柴会龙也并非贷不下来,但囿于条条框框太多,他还是决定暂时不贷款。“就算你建的大棚再好,银行也未必会认可,所以目前还是先小规模做着,不着急贪大,期待农村信贷的新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