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大户如何变身成为“农业个体户”

   2013-12-31 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16740
 

视野

抓机遇 活思路

    本报记者 杨丹丹

    王琼,1977年出生在安徽宿州市泗县农村,一直在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曾在2007年底牵头成立了三星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合股方式先后建立了12个专业养殖场,合作社社员覆盖全县15个乡镇。

    “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农民在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风险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帮助他们树立安全健康的养殖观念。”王琼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安全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说明农产品还有上涨的空间,但是一家一户的生产很难保证全产业链的安全。

    2012年初,她在泗县泗城镇大周村流转土地320亩,打造现代农业精品果蔬采摘园,以“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旅游”等形式打造生态休闲农业,计划利用3~5年时间实现田园景区化、农业产业化。

    “当别人还不理解‘家庭农场’是什么时,我就认为成立‘家庭农场’是大势所趋,对我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王琼说。在了解相关政策后,她找到县工商部门,拿到了个人独资的“印象泗州家庭农场”工商营业执照,成为该县第一个家庭农场主。

    为什么会萌生开办家庭农场的念头呢?王琼告诉记者,2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南京市江宁区一个农业观光采摘园游玩,看到人家把采摘园经营得有声有色、游客如织,当时就心里一动——“农业竟然可以这样做?买家自动找上门来抢购农产品,不但节省了运输成本,还能卖个好价钱,真是太棒了!”

    回家后,正好赶上镇里落实土地流转政策,王琼便动员家人入股,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租赁了村里320亩土地,建起了采摘园。“由于泗县还没有采摘园,我们的采摘园刚现雏形,村民纷纷前来参观,看到桃树种在大棚里,有人还笑话我会不会种地。”王琼笑着说,“等桃树在短短的6个月内蹿到2米高时,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我这才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成为家庭农场主后,王琼享受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她看来,“受益最大的莫过于拓宽视野,激活思路”。今年10月,她免费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皖北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工程”农场主培训班,和农业专家面对面交流。“这些专家在传授科技知识的同时,还传递农村的新政策,比如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农场主享受政策、新形势下家庭农场发展前景、合作社如何做大做强、如何当好理事长等等。”王琼说,“这些收获也不断促进我改变思路、创新方式去发展农业。”

    目前,“印象泗州家庭农场”已建起9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室内室外分别种植了桃树、梨树、核桃、葡萄、石榴、日本甜柿等10多种果菜,一年四季都可观光采摘。“一道挂满葡萄、花儿的农业观光走廊贯穿整个园区,一排排温室大棚里的果树茁壮挺拔……这就是我所想像中的家庭农场。”王琼说,经过2年打拼,自己的家庭农场已渐成规模,也摸索了一套经营管理经验,下一步还想增添些配套项目,让游人在采摘之余还能吃上正宗的农家菜,享受休闲安逸的农家生活,“到那时,我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农场主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