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栽参要改变 人参种植在农田

   2013-12-30 农民网15700
核心提示:像美国、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都用农田来种参,而中国的传统方式却是伐林栽参。你走到集安的各个村子去看,山头都有光秃秃的参地,不光是集安,整个东三省都是这样。  
 “像美国、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都用农田来种参,而中国的传统方式却是伐林栽参。你走到集安的各个村子去看,山头都有光秃秃的参地,不光是集安,整个东三省都是这样。”

 
  对于从1980年就加入吉林省集安人参研究所的郑殿家来说,这是长期让他忧心的状况。根据研究所的统计,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伐林栽参在集安达到高峰,种植面积大约为5万亩。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他所在的人参研究所从那时起便致力于农田栽培技术的研究,希望能将人参从山上种到山下,改变因种参而破坏生态的传统做法。
 
  在集安大大小小的参田里,除了常见于长白山区的本土人参品种外,还有一种最常见的舶来品,便是――西洋参。同样是从1980年代开始,郑殿家和他的同事们也对西洋参的本土化栽培进行相关研究。
 
  从山上到山下
 
  “山上林地和山下农田的区别在于,山上林地原本就是野生人参生长的环境,参农砍掉树,搭个大棚就能把人参种起来,这样还能集中管理,而当时中国农田参的栽培技术还不成熟,农田参很难推广。”郑殿家说。
 
  郑殿家和他的研究团队建立了小范围的实验基地,尽管做了超过十年的研究,但是由于农田参的产量始终比不上传统的栽培方法,推广工作止步不前。
 
  研究的转机出现在2004年。在郑殿家的印象中,在经过近十年的低迷后,当时的人参市场也迎来了繁荣期,国内的人参消费大涨,推动着人参价格水涨船高,带动了东北参农的热情,种植面积也较从前增加了许多。
 
  “除了研究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我们研究所的5个人当时还读了很多介绍美国和加拿大种参的资料。我们从那些照片上看到,他们的大棚都是单层平顶棚,而我们的大棚都是拱形,于是就想到把两者结合起来。”郑殿家回忆。
 
  他们的做法是,将原本单层的拱形大棚改造成复式,也就是在原有的拱棚上再搭建一层平顶棚。下层的拱棚起到防雨调光的作用,上层上再加盖一层遮光网,除了遮光也能防风雨。
 
  复式棚的结构在国内外都没有找到先例。5年的实验,郑殿家发现,在集安,使用复式棚能比单层棚更好地调节大棚内的小气候。上层平顶棚的使用减轻了原有的畦边病虫害,而由于集安雨水相对充足,复式棚又能很好地调节湿度和温度,延长了人参的生育期。
 
  这样一来,农田参的单产竟然比山地种植还要高。集安人参研究所立即对复式棚技术申请了专利,向参农们推广开去。
 
  由此,也改变了集安种参的格局,从伐林栽参,到农田种参。
 
  西洋参的本土化
 
  在集安参田,经常可以找到西洋参的踪影。根据集安人参研究所的统计,西洋参大约占集安人参产量的1/3。西洋参与人参属于同科同属却不同种的植物,它又别名花旗参、洋参等。
 
  在集安,西洋参的规模化种植始于1978年。集安人参研究所所长郑殿家还记得当时的第一批种子被叫做“7510参”。“那是因为这批种子当时是由外交部从美国引进的,时间是1975年10月,所以试种时就以‘7510参’的名称来代表。”
 
  其实,西洋参被介绍到中国的历史却要早很多。在不少文献中都提到,最早是法国传教士从中国人对人参的热情中认识了这种植物,并由此开启了中国和北美洲之间的西洋参贸易。
 
  1701年,法国耶稣会教士杜德美(P.Jartoux,1668——1720)来华传教,他在东北考察时见到了当地采集的新鲜人参,1711年4月12日,他给传教会会长写信,绘制了人参图,详细介绍了人参产地、形态、生长状况和采集方法,他还推测在地理相似的别的地方也有可能发现人参:人参产地“大致可以说它位于北纬39——47度之间,东经10——20度之间……这一切使我认为,若世界上还有某个国家生长此种植物,这个国家恐怕是加拿大。”
 
  后来,另一位在加拿大魁北克的法国传教士拉菲托(Joseph-FrancoisLafitau)读了杜德美的信,意识到魁北克可能正是杜德美预言可能发现人参的地方。拉菲托拿了人参绘图给当地印第安人看,他们立即认出是一种当地的草药――西洋参。据说印第安人使用西洋参的历史也颇为悠久,他们将其用于治疗头疼、创伤等,但没有像中国人那样把它当成灵丹妙药、百草之王。
 
  精明的法国商人很快从中嗅到了商机,他们开始大量从魁北克的印第安人手中收购西洋参,并将它出口到中国。和中国长白山区所面临的野生人参急剧减少的景况相似,由于大量的采挖,野生西洋参的数量在北美急剧减少,西洋参变得与黄金等价,甚至比黄金还要高。于是人工培植西洋参成了生财之道。
 
  在美国,19世纪20年代初,纽约州、威斯康星州等地的农民开始试验人工栽培。一位叫做乔治?斯坦顿(GeorgeStanton)的参农被认为是人工种植西洋参的第一人。1885年,他在纽约州种植了大约910亩的西洋参,此后,威斯康星州人工种植的范围不断扩大,其产量在美国各州中成为第一。
 
  和中国人参种植用于食用和药用的目的不同,在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界对于西洋参是否真的有医学价值存在着争议。
 
  西方有的人认为它的保健和医疗价值不过是中国人的想象,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并没有认可西洋参的医疗作用。美国医学机构曾经发出警告,称不可在手术期间为了“补气”而服用人参、西洋参,否则可能引起手术时大出血。(《十大名中药丛书?西洋参》15页)。因此美国绝大部分的西洋参都用于出口,其中以东南亚最多。
 
  在中国,医学家们倒是很快就接受了西洋参。清康熙年间的医学家汪昂就在他的著作《补图本草备要》里收录了西洋参,并且说它“性凉、味苦、甘厚、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农业资讯网
 
  进口西洋参的价格是如此之高,于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人便希望能将西洋参引种进来,实现它的本土栽培。
 
  东北三省最早开始了西洋参的栽培试验。在吉林集安,郑殿家和他的同事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当时的种子由吉林省药材公司统一购进,数量很少,我们还是亲自去取回来的。”郑殿家回忆。
 
  在它的原产地,西洋参主要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海洋性气候的丘陵地带,主产于加拿大南部的蒙特利尔山区和美国北部、东北部、东南部的州。引种到中国的北方后,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冬季如何防寒保暖。
 
  “试验前我们就知道西洋参和人参比起来抗寒性比较差,但是究竟差到什么程度心里却没准儿,以至于我们第一年冬天刚过,试验田里的西洋参就死掉了一部分。”郑殿家说。
 
  为了解决防寒问题,研究者想出了给西洋参盖上树叶和稻草越冬的方法。在每年10月初上冻前给西洋参加盖一层参膜,10月20日左右再覆上一层稻草和树叶,就像给人穿上棉袄一样。
 
  随后的试验证明,这样的方法对于应付东北的寒冬是有效的。“只要能过冬,会种人参的参农就都能种西洋参,从根本上说,它们并没有什么不同。”郑殿家说。
 
  亚洲人参主要产于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生长于朝鲜半岛的人参被叫做高丽参,它和中国人参是同科同属同种植物,只因为生长地不同而叫法有所差别。日本人参又叫“东洋参”,是用中国东北原产地的人参种子在日本栽培而成。
 
  人参(根)有主根、侧根、须根,须根上长有瘤状突起(珍珠疙瘩),主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侧根和须根发达,侧微黄或白色。
 
  人参叶为掌状复叶,1年生人参仅生1枚3小叶构成的不完整的掌状复叶,俗称“三花”。两年生人参生1枚5小叶,成为一个完整的掌状叶片,俗称“巴掌”。三年生人参生2枚5小叶,俗称“二甲子”。4年生人参生3枚5小叶构成的掌状复叶,俗称“灯台子”。5年生人参生4枚5小叶,俗称“四匹叶”。6年生人参分别在地上茎的顶端轮生4枚或5枚掌状复叶,俗称“五匹叶”。6年以上人参多为5枚掌状复叶,也有6枚掌状复叶的,但是“六匹叶”人参很少见。
 
  除了可以通过人参叶大致判断生长年限外,还可以通过人参茎来判断。人参茎又有地上茎和地下茎。地上茎在秋末枯萎时从地下茎上脱落,地下茎上留有芽痕(芦碗、芦),茎痕数目随着参龄增加而增加,一般来说一岁一增。
 
  在中国,人参主要根据栽培方法可以分为野山参、移山参、园参。野山参是山野林海中自然生长的人参,以支大、浆足、纹细、芦长、碗密、有圆芦及珍珠点者为佳。移山参指将幼小的野山参移植于山野而生长的人参。其主根下部较肥大,纹粗而浅常延续至中部,须根的珍珠点较少。园参即农田参,指人工种植而成,一般生长周期为4-5年或以上,以身长、支大、芦长者为佳。
 
  市面上买到的人参一般都是经过脱水等加工处理后的人参。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又可以分为红参(由园参剪去支根及须根,洗刷干净,经蒸、烘干或晒干后而成)、白糖参(用糖汁浸透的人参)、生晒参(新鲜人参洗刷干净后晒一天,再用硫磺熏制烘干而成)、白干参(新鲜人参主根通过洗刷、刮皮的处理后干燥而成)、掐皮参(鲜参在沸水中煮过后,去除粗皮,在其周围扎上小孔,再浸泡于糖液中,捞出晾晒至干,用手在表皮掐出皱纹,再干燥而成)、大力参(鲜参的主根茎洗刷后,置于沸水中浸煮片刻,再干燥而成)等。
 
  现代的一些研究认为,人参中含有的人参皂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物质代谢、抗疲劳、抗衰老等作用。
 
  西洋参可分为野生和种植两大类。种植的西洋参一般4年收获,较人参稍短。一些研究认为,西洋参皂苷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中医认为西洋参性味甘、微苦,甘能补益,苦能泻热;其性凉,则可清热;益心、肺、肾三脏之阴,清虚火,生津止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