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安徽芜湖曾经因为一位闯荡市场经济的“傻子”年广久而扬名。30年多年后,这里再次因为一位坚守深山的“傻子”吸引全国媒体的关注。
何湾镇龙山村就坐落在芜湖市南陵县西南角。这里曾经偏僻、荒凉、穷困,如今,风景秀美、村民富裕,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先进村。
说到龙山村的变化,就不得不说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太平。今年53岁的胡太平,在大山沟里一干就是16年,书记、主任“一肩挑”也已10年。龙山村人一提到这位“村官”,无不翘指赞扬。在这位个头不高、普通话里还带着“土味”的基层干部身上,记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三股劲儿——倔劲、韧劲和闯劲。
闯出大山又回村留守冒着生命危险开山炸路
龙山地处偏远,全村13个村民组,2300多名村民散居在10个大大小小的山坳里。村里没有一片稻田,村民世代以在山石夹缝中耕种旱地为生,依靠政府供给商品粮度日。因为重山阻隔,山民很少与外界交往,只是每月下山在崎岖的山路上攀行几十里运米、买盐。而最让村民揪心的则是孩子,狼群野猪出没,陡峭山路难行,每到黄昏,家长们便结对伫立村口,盼望放学归来的孩子平安到家。
胡太平是土生土长的龙山人,幼时家贫,初中刚毕业就随父亲上山抡起锄头开荒种地。及至壮年,他勇敢地走出大山,利用当地特产“凤丹”资源,做起了药材营生。正当他的事业风生水起之时,一场选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96年4月村委会改选,他当选为村委会委员,面对村民的信任,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经商的念头,死心塌地地做起了“村官”。1999年村民“海选”中他高票当选村民委员会主任;2002年支部党员大会上,他不负众望,成功当选为龙山村党支部书记。
“仕途”一路平坦,那里饱含乡亲的期盼;脚下一马平川,才是胡太平执着的信念。从回村第一天起,他就在内心发誓,一定要打通出山路,让村民走出大山。1999年初春的一个清晨,胡太平不声不响地拉起一名村干部和几个村民一起组成施工队,开始进山筑路。大到路线走向,小到雷管使用,细到占地协商,难到资金筹措,他都亲自参与。每天天没亮,他便身着粗布衣,脚踏解放鞋,头戴旧草帽,肩扛大铁锤赶往工地。一杆风钻、一台压缩机、一根安全绳将自己吊在半山腰钻岩筑路。夏日,汗水浸透衣衫;冬天,棉衣湿过几遍。因为劳累过度,他数次晕倒在路边。
一次放炮炸山,爆破点附近有一辆车子无法开动,他冒着生命危险,跑回掐灭雷管引线。
整整一年的时间,他把一切交给了大山。这一年,他没在自家地里干过一天农活,没过问家里一件杂事,没拿村里一分工钱。一条通往铜陵的盘山公路在龙山铺开,而胡太平作为龙山新“愚公”的名号也在村民口中传遍。通路那天,乡亲们摆酒设宴,举杯言欢,山村里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村民以最淳朴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快乐心情。
“首战”告捷之后,来不及洗去满身风尘的胡太平,便被一群村民组长团团围住。村组通路再次摆上了议事日程。他多方争取项目,主动募集捐款,积极筹措资金。在他担任书记“主政”龙山的十年,共计投入资金345万元,先后修建四条水泥路和三条砂石路,建成龙山村环形公路网,通车里程约20公里,极大地缓解了村民出行难题。
满身韧劲民生挂心头不畏艰难打造幸福龙山
打通出山路,带领村民走出大山,了却了胡太平的一桩心愿。但老胡却一刻也不得闲。他总是习惯坐在地头和党员交谈,爬上山头听村民唠嗑。按照胡太平的说法:“村官不是官,村官是村管,村里的事要管,村民的事要干。”
龙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奇缺,当地村民饮水要翻越几座山去肩挑背扛,人畜用水更是困难。这几年,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13个村民组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通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电设施陈旧、通电线路老化、用电负荷加大,每到春节、盛夏、寒冬等用电高峰时节,经常发生供电故障。用水难、用电烦,是困扰山民的两大闹心事。胡太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当获悉新农村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信息后,胡太平便马不停蹄地赶到县城了解情况。面对全体村民期待的眼神,返回山村的胡太平掷地有声:“我们龙山村一定要和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用上放心电!”小山村再次沸腾了,而和胡太平共事的村“两委”班子却在内心埋怨“老班长”有点“愚”:在这么小的穷山沟里上马这么大的水电项目,简直就是龙山村的“三峡工程”,一旦工程烂尾,不仅毁掉老支书一世清名,更会落下一身骂名。农村修通自来水,全县并不多见,何况是在这个乱石丛生的大山沟里,项目预算110万元,而项目资金仅37万元,资金缺口如何补?电网改造说易行难,施工过程需要大量的青壮年劳力,而龙山村却是个劳务输出“大村”,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劳力短缺怎么办?老胡又一次把自己逼到“绝境”。
面对困难,胡太平没有丝毫犹豫,他再度挺直腰杆,发动全体党员,带领全村群众,为通水、用电干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那阵子,胡太平在操劳繁重的党务、村务工作之余,白天铺水管,晚上背电线杆。2008年底,一座日供水150吨的自来水厂建成通水。看到自家流出了清澈的自来水,用上了安全的放心电,村民笑开了眼,书记却累弯了腰。“水管里淌出了书记的汗水,电线杆压弯了党员的腰杆。”这是村民对胡太平和他带领的一群党员发自内心的称赞。
倔劲发展心中藏大爱土中淘金带领村民致富
当地盛产的“凤丹”资源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道地药材,然而,多年沿袭的家庭散种模式却让这朵奇葩始终是开在山野的小花,难成气候。在商海征战数载,在山村打拼半生,胡太平深深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了。“守着金山要饭,再也不能让乡亲们受穷了!”
一定要把“凤丹”招牌亮起来。“凤丹”即凤丹皮,为中药“六味地黄丸”配方中的一味主药。在对国内生产此药的重点企业逐个摸排之后,他将目标锁定为国内中药生产的龙头企业——河南宛西制药。凭借当年从事药材经营积累的人脉,他三上河南,联系宛西制药的高管。为了省钱,他挑最便宜的旅馆,吃最简单的便餐。山里人的淳朴和执着终于感动了宛西制药的管理层。一项药材规模化种植项目花落龙山,宛西制药重磅投入,签订千亩药材生产基地协议,实施订单农业,加大科技指导,申报中药材(凤丹)保护基地,不仅为当地凤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年全村凤丹种植收益超过200万元。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剩余劳动力,他还先后引进锌矿厂、渔具厂等多家企业,给村民就业带来福音。
龙山的精华在山,出路在山。广阔的山场,茂盛的山林藏在大山深处,幽深的山路也阻断了村民的致富路。为把家乡的资源运出去,他和前来驻点挂职的第一书记黄伟多次赶往省城寻求帮助,一条3公里的砂石路直通龙山林场,打通了龙山村的“龙脉”。要让龙山这条巨龙飞出大山,不仅要通畅“龙脉”,更要充实“龙体”。胡太平多次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外出考察学习,尝试农业转型。当地村民试种的山地西瓜因甜度高、水分足而备受市场欢迎,客户自发赶来排队预订。村部利用集体山场成片种植山核桃,并在药材种植上突破“凤丹”一枝独秀的局面。2012年8月,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租赁150亩山场,用于太子参等中药新品的种植,为龙山村林业经济发展大胆探路。
作为第一批“下海”从事药材销售的“元老”,胡太平的伙伴们大多事业有成,不少人已经成为行业“大佬”,身家过亿并不罕见。干了16年村官的胡太平,虽然先后获评全县优秀党支部书记、芜湖市道德模范、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和全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还多次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市、县党代表,但依旧清贫。昔日同行一年收入1000万元,而自己月薪不过1000元。有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拿他们作对比,笑说他们的支书太“傻”,放下“老板”的“金饭碗”,捧起“村官”的“泥饭碗”。而胡太平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当老板要让自己先富起来,因为他们是走路的;当村官要让村民先富起来,因为咱们是领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