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方式落后成“软肋”
猪价波动周期缩短、价格波动加剧,暴露了国内生猪产业的诸多“软肋”。规模化养殖较少、风险补偿机制缺失、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已经在生猪产业发展中暴露出来。与此同时,我国生猪交易方式单一问题也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生猪流通逐渐形成了由“养殖户—养殖场经纪人—贩运户屠宰场—加工企业批发市场—超市”为主导的交易方式。
“这种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在现阶段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突出问题。”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张兴旺分析说,一是养殖环节处于弱势地位,市场风险最大;二是信息透明度低,容易引发市场波动;三是使我国生猪产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流通路径依赖。由于缺乏当期及远期价格信号的有效引导,生猪市场无法具备带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稳定性。
而从国际上看,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生猪现货的基础上,拓展生猪远期交易模式,在保护生产者合理收益的同时,实现了产业健康发展。
张兴旺介绍说,国际上比较典型的有三种交易方式:第一种是生猪电子拍卖,以日本为代表,根据统一的交易标准,通过拍卖的方式,将生产者和购买者集中在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平台,有利于形成真实透明的市场价格,科学引导产销及市场运行;第二种是生猪远期合约,以美国为代表,操作方式类似订单农业;三是生猪期货,以美国、德国和韩国为代表,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把现货交易中主要由养殖环节承担的价格风险分散到社会投资者身上。
目前,随着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特别是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及组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交易方式亟待创新,探索生猪期货等新型交易方式有了产业基础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