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严格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许可条件,参照药品管理措施,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须具备自建自控奶源,对原料乳粉和乳清粉等实施批批检验,禁止以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乳粉。
据悉,下月初,工信部等多部门将联合制定婴幼儿奶粉行业发展实施意见,其中包括政府推动兼并,重组以及对奶粉企业奶源建设提供补贴。这意味着这次的“九龙治乳”,并非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而蒙牛巨资并购雅士利也让国内的众多乳企了解到,这是“动了真格”的了。
业内认为,这几乎是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家对乳业出台的最为严厉的管理组合拳。那么,国内的乳业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国家为何要对乳业用“重典”治理?而新规实施后,消费者们又将面临什么样的乳业市场呢?
数据
奶粉进出口逆差超20亿美元
2013年前4个月,我国乳制品进口仍然维持高速增长,而出口基本无增长。
6月18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表示,1到4月份累计进口乳制品59.62万吨,货值20.8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63%和19.27%。而乳制品出口则为1.24万吨,货值0.2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9.69%和43.34%。进出口货值逆差达20.57亿美元。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及近些年来国产乳品市场负面新闻不断。以至于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称“目前国产奶粉质量优于进口”时,受到网友巨大的反弹和嘘声。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国产奶粉的转折点。当年,曾以18.26%的市场份额领跑国内奶粉市场的乳业巨头三鹿陨落。受此牵连,包括伊利、圣元、雅士利在内的国产奶粉企业遭遇业绩危机。2008年,蒙牛亏损9.49亿元,光明亏损2.86亿元,伊利亏损更高达16.87亿元,成为三聚氰胺事件中亏损最严重的中国乳品上市企业。
与此同时,国外奶粉异军突起,迅速改变了国内奶粉品牌为主的中国乳业市场格局。尼尔森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前三名已经全部为国际品牌,多美滋、美赞臣和惠氏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2%、11.6%和8%。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201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率已从2008年前的30%左右,跃升到50%以上,而在高端奶粉市场,这一数据更是超过70%。目前,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中高端奶粉几乎是外资品牌的天下。
尼尔森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市场份额位居前十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商中,洋品牌占6个席位,共占领市场份额52.1%,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更是分别以12.3%、11.7%、11%的份额稳居前三。
市场
“贴牌”奶粉国内大行其道
2013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进口乳品将通过更严格的检疫,这对于以“进口奶源,回国加工”为生产模式的雅士利等民营奶粉企业来说,影响巨大。
本月20日,在九部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食药监相关负责人提出的“五不准”中,要求不准委托加工、不准贴牌生产、不准分装生产的规定,将彻底清理市场上的“假洋鬼子”。
据悉,目前中国市场上委托、贴牌、分装生产奶粉,不仅涵盖进口大包奶粉在国内进行分装,还包括不少个人或公司到新西兰等海外注册品牌,并委托海外工厂加工。
根据中国乳产品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4月,国内乳粉生产企业207家的产量为45.9万吨。而在这些乳品企业中,部分企业的原料奶粉依赖于进口。
另外一组数据可以印证中国乳业对国外奶源的依赖。1到4月,累计进口乳粉类制品53.25万吨。供婴幼儿食用的零售包装食品3.89万吨,同比增长37.24%。所谓“供婴幼儿食用的零售包装”则指市民经常会听到的“原罐原装进口”。也就是说,剩余近50万吨的乳粉制品均是以原料进口的方式,供给了国内的奶粉工厂。
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目前在一、二线城市,这些贴牌奶粉能占到20%的市场份额,在三、四线城市能占15%。市场上的贴牌奶粉有三种生产方式:国外奶源在国外加工、国外奶源在国内加工、国内贴牌生产洋奶粉。第一种方式是目前代加工的主流形式,约占80%。新规明确叫停了国内贴牌和国内分包代工,而且对国外奶源国外代加工也有了明确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