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国家之重,社稷之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农业再次成为突出亮点:粮食在“八连增”高平台上继续增产,今年夏粮总产达到2599亿斤,比上年增产71亿斤,增幅达2.8%;全国早稻增产53.6万吨;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增速已连续30个月快于城镇居民。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些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八连快”,标志着我国 “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黄金期”的表现多姿多彩。粮食连年稳定增产,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其他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新农村建设新局面正在形成。
精彩新跨越: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粮食季季增产,三大粮食作物都增产,基本实现全国均衡增产
又是收获的金秋。望着广袤的黑土地上一派丰收景象,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农民王喜全的心里喜滋滋的。这位在松嫩平原上耕种了几十年的农民,2011年玉米亩产增加到了2000斤,仅种粮收入一项就有20多万元。和全国农民一样,王喜全已经喜获“八连增”。
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是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首要标志。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
“八连增”的第八个年头,2011年粮食产量创造了“四个首次”,每个“首次”都是中国农耕史上罕见的。首次跨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的新水平。
对比中看到巨大变化。2011年粮食产量比2003年增加2810亿斤。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年均增产350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8年单产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
纵向看,“八连增”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是罕见的。横向看,高于同期世界粮食平均增产水平。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说,2004年至2011年,我国三大粮食品种(稻谷、小麦、玉米)增产幅度年均3.12%,比同期世界同类品种生产年均增幅2.12%高出1个百分点;我国三大品种单产年均增长1.69%,而世界同类品种同期单产年均增长1.13%。与此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等全面增产,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
粮食产量“八连增”,来之不易。过去十年,我国粮食生产在克服了耕地与水资源约束“双紧”、气象与生物“双灾”、物化与人工成本“双涨”、国际因素对生产与市场“双冲击”等多重考验。粮食“八连增”里,凝聚着党的农业政策、亿万农民的勤奋、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培育、农业科技雨露和农业组织化的浸润。据悉,2004年到2011年,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从不足45%提高到53.5%,现代农业生产走进了主要依靠科技促发展的时代。
粮食产量“八连增”表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千百年来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正在加速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