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底发现首例H7N9流感患者开始,多地活禽市场关闭,行业连遭重创。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家禽业损失已超400亿元。这是令人痛心的事实,但更令人遗憾的是,有证据表明这种重创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种“误伤”,是感性消费情绪支配下的过度反应导致的不必要“牺牲”。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以来,相关部门应对迅速,处置有力。比如农业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韩长赋部长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对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提出明确要求。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及时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开展各项工作。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家禽养殖场中没有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家禽产业发展在遭受严重冲击后开始趋于稳定,防控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中国对疫情的有效防控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农业部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联合专家组对上海浙江等地考察后也认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人类食用禽肉或禽蛋会感染禽流感病毒,食用经适宜处理与烹调熟制的禽肉和禽蛋是安全的。
鉴于这些情况,一些专家早已提出,今年以来在人际中流行的“H7N9禽流感病毒”的提法不准确,建议将其称之为“H7N9亚型流感病毒”。但是,非常遗憾,这一专家判断至今未被采信。“禽流感”的称谓,很容易引起人们对家禽的恐慌,给家禽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回顾2009年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最初曾被定名为猪流感,而在相关专家指出其中的不科学性和对生猪生产必将产生不利影响,并经媒体充分报道之后,促进了疫病名称的更改,避免了对相关养殖业不必要的不利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的禽业危机是公众过度恐慌所致。我国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例后,由于不断传出人感染病例,政府及时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如暂停或关闭活禽市场,停止跨地区的活禽交易和运输,有效地减少了人禽接触的机会,自然也就减少了感染病毒的机会。同时,消费者恐慌情绪因此加重,家禽产品销量和价格双双剧跌,禽类从业者受损严重。但据农业部H7N9动态检测,截至目前,全国尚未从家禽养殖场中检测到病毒,也没有发现基层兽医工作人员感染病毒,更没有发现一例养殖场从业人员感染病毒。而据专家介绍,H7N9病毒非常脆弱,在干燥环境中难存活,在65摄氏度中加热3分钟或100摄氏度环境下1分钟即可杀灭,根本不必要谈“禽”色变。这种情况需要各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理性消费。事实却很遗憾,这样的声音没有占据主流舆论场。
为保护家禽业生产能力、稳定禽产品市场供给,国务院已经实施对家禽加工重点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给予短期贴息的政策。同时,鼓励农信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家禽加工企业和养殖户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加工企业加大收储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值得注意的是,受家禽产品价格下跌及部分地方种苗禁运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各地养殖场户补栏积极性下降,弃养较多。如果这种态势进一步发展,种禽企业种苗滞销,商品养殖场户不敢补栏,家禽产业链条可能面临断裂,从而导致后期禽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这种情形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愿看到的。
不容回避,一段时期以来,从三聚氰胺到假羊肉事件,涉及养殖业的丑闻屡屡被曝光,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被过度透支,以致即便产品确实安全,消费者也仍然疑虑重重,不敢放心消费。但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十分敏感和脆弱,需要得到权力部门和媒体的呵护。近年来的不少涉农公共事件,无不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禽流感疫情几年来已经多次比较严重发生,每次都对禽类养殖业发展造成不小的冲击。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值得业界总结和解决的问题,但消除恐慌心理,提振消费信心,积极引导公众科学、放心、理性地消费经检验合格的禽产品,不引致产业发展不必要的过度波动,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维护消费者长远利益的根本保障。
近两个月以来的H7N9疫情演变,再次说明涉农公共事件的正确处置和报道举足轻重。涉农公共事件不仅涉及公众安全,也涉及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命运,需要相关部门审慎处置两个方面的问题;要做好涉农公共事件的报道,媒体和从业者也一定要承担社会责任,谨慎而负责任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