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装、家电、日化等工业产品纷纷抢滩电子商务,实现网络交易的今天,一批关注中国农业发展的人士心急如焚: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大门何时能够打开?
但此间迷雾重重:首先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真假难辨,好坏不分,网民不敢下单;其次是农产品从农村到城市,不仅环节多,而且空间距离远,涉及到仓储、物流配送等种种问题,难以破解;第三是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民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不懂上网;第四是农产品本身附加值很低,赚钱不多,电商无利可图,影响其代运营的积极性。
正是重重难题,让农产品电子商务大门紧闭,春风不度。
但这种现状因为阿里巴巴的发力,正在被快速改变。据该集团研究中心编制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年)》透露,过去的一年,阿里平台上涉农网店数量猛增,农产品交易额达到近200亿元。而两年前,这一数字仅为37亿元。
更令人吃惊的是,根据集团研究中心测算,今明两年将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集中爆发期,2013年,阿里各平台农产品销售额预计将猛增到500亿元,2014年则有望迈上1000亿元台阶。
农产品销售一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心病”。但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因此,如何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新兴手段,缩短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阿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平台,又是如何破解农产品电子商务瓶颈的?
走近阿里
在电子商务领域,马云被看成“教父”、“大佬”级人物,1999年他创立了阿里巴巴,希望为人们创造一个便捷的网上交易平台。如今,阿里为全球240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用户提供着多元的业务,全球员工达到1.7万人,2012年创造销售额超过1.1万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中西部一些省份全省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但通过阿里这一平台,能实现农产品交易吗?阿里虽然“无所不能”,从图书到服装、家电、日化,一个接一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面对农业领域的挑战,似乎仍然无法逾越。当马云开始向农业进军时,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的质疑。
实际上,马云的农业布局已经比较清晰。2012年,阿里巴巴将B2B公司一拆为二,两个公司都保留农业的经营内容,分别管理国内的批发和国外的信息咨询;淘宝网食品类目重新组建了特色中国项目,希望用土特产撬动用户对于农产品的蓬勃需求;与此同时,为了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绿色生态模式,淘宝网专门成立了新农业发展部,推出生态农业频道;天猫网组织优质的运营服务商资源,为其食品类目下近4000个卖家提供更专业的支持和服务;聚划算平台则通过团购的方式,为生鲜农产品大批量的网络销售提供机会。
销售之外,天猫网物流事业部还发起了“邮E站”项目,希望在农村部署更多网点,发展代购业务,解决农民卖难;支付宝则成立了新农村事业部,重点发展农村便民支付普及和农村金融服务合作,尝试搭建涉农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的融资平台。
在阿里的大力推动下,涉农网店迅速增加。
截至2012年,淘宝网(含天猫)正常经营的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数为163万多家,其中注册地在村镇的近60万家;经营农产品类目的网店数为26万家,涉及农产品商品数量1000多万个。
农产品销售随之猛增。集团副总裁梁春晓在编制“白皮书”的过程中发现,阿里平台农产品销售额的每一次大幅增加,都伴随着营销禁区的突破。
“2010年,淘宝网所卖的农产品以干果山货、粮油米面、鲜花园艺为主;2011年,增加了花卉蔬果、植物树木等;2012年,又增加了茶叶和生鲜水产。”
如今,从红枣、山核桃到大米、茶叶,再到鲜活的螃蟹、蔬菜,农产品网络销售在阿里巴巴几乎已经全面开花。原先许多人认为不可能上线交易的农产品,正一个一个被突破,被搬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