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变“市民”,生活质量真能提高?
城镇化10余年来,新桥已有约70%的农民进城当上了“新市民”。但仍有一部分农民持谨慎观望态度——农民变“市民”,生活质量就能提高了?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同样也是决策智囊们关注的焦点。
实践中,新桥镇将“人的城镇化”主阵地放在社区,通过强化社区公共服务,让进城不久的“新市民”们迅速产生“幸福感”。
绿园社区的大学生村官严海英正想办法帮助社区居民们改掉过去农村的旧习惯。
“过去农村都喜欢把农具堆在家门口,住进城里了,还是老习惯。”严海英说,有一阵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把农具堆放在楼道里,楼道堆不下,就堆进车库。而实际上,对于已经进城居住的农民来说,这些农具除了纪念意义,已经没有其他用处了,但大伙儿就是舍不得扔。后来,新桥镇有了一个类似博物馆的“新桥展示馆”,里头专设了一个农具展示的区域。
“把保存较好的农具放进展示馆,破旧不堪的就扔了。”严海英说,农具被放进展示馆,农民们也高兴,“没事就会到展示馆去看看自家的东西,小区环境也整洁了。”
为了缓解“进城”农民们因工作之余“没事可干”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严海英从专业学校请来舞蹈老师,定期在绿园广场上教健身舞、交谊舞;每周六、日上午,“快乐双休班”能吸引五六十名社区中学生前来参加读书、禁毒、交通、青春期健康讲座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每周日上午,约30名社区双职工家庭的小学生会来参加“爱心辅导班”,由退休教师辅导孩子文体艺术和学业课程。
通过各种渠道,严海英还组织起了一支279人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由医生、老师、老干部、手工业个体户等组成,专为社区提供义教、义诊、家庭维修等服务。
而在黄河社区,团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周甜甜正忙着监督社区停车位的改造。此前,社区居民多次因为抢占停车位而产生纠纷。
周甜甜包干黄河社区一村35栋至52栋楼,在他的包干区域内,就出现过居民自行刨去社区绿化带,购买水泥浇筑停车位的事情,“社区建设之初,停车位预留不够,要改造。”
为此,周甜甜拉上城管等部门重新考察社区停车环境,就削减不必要的绿化带,重新划分社区停车区域,专门向镇上打报告,要求进行社区停车位改造。目前,停车位仍在改造中,“已经腾出20多个车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