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其实,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必须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两头叫、中间笑"的最后一公里怪象是农产品流通顽疾的真实写照。这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农民,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的创新,时不我待啊。”省商务厅副厅长潘宪生深有感触地说。
现代物流畅通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的餐桌,造成"卖难买贵",其实与过去传统的农产品流通存在的许多薄弱环节有很大关联。”潘宪生说。
潘宪生分析称,问题出在四“低”:一是产销衔接比重低,产销双方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供销合作关系,“结果农产品生产不是少了,就是多了”。二是产销组织化程度也低,“农产品生产主体是农户,经营商户也多是自然人,产销双方难对接,必须通过中间环节,流通效率当然低”。三是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低,“多数农贸、批发市场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在电子结算、信息整理、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等方面不完善”。此外,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地位低,“农产品流通服务理应是一个微利经营的准公益性行业,但实际情况是一般的社会资本不愿投入,投入要求高回报,从而抬高农产品价格”。
“为此,我省一直把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潘宪生告诉记者,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式、多业态的农产品批发、零售网络。“到2011年底,全省已建成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8个,年成交额达到2067亿元,拥有城乡农贸市场2752个。”而农产品生鲜超市、社区直销店(站)等创新模式,则被定位为“重要补充”,“目前全省有30家规模较大的本土连锁超市开展了"农超对接",对接的合作社数量达到260个,对接销售的生鲜农产品金额近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