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搞科研,全国都罕见
这次通过鉴定的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系HD-1,最初是选取54克“中豆28”豆种,随我国第20颗返回式卫星搭载升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对种子进行诱变,之后返回地面进行繁育而成的。其主要研究者是今年68岁的徐云增。
徐云增2000年退休后,正赶上世界种子会议召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这句话让他瞄上航天育种。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前苏联就开始搞航天育种,中国从七十年代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目前,仅培育出航天黄瓜、西红柿、辣椒和花卉,在粮食作物和中草药上,始终处于空白状态。徐云增决心要闯一闯。
航天育种是把种子带到太空当中,利用太空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多种因素,实现种子内部基因的变异。航天育种风险很大,成功率尚不到1%。而且,我国搞航天育种的大都是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单位,个人搞航天育种的极少。这是因为卫星空间有限,搭载费用惊人。
2003年,徐云增、孙莅瑶、姜利等人花费昂贵的搭载费用,通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中豆13”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第一次实验以失败告终。2004年,第二次搭载54克豆种,获得成功。他们在烟台、潍坊、威海等八地区进行了连续种植选育。2007年,在烟台市科技局、市科协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多方支持下,他们终于选出高产大豆新品种。2008年,制订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到2012年,在东营找到合作伙伴,建立了航天大豆种植、加工基地。在长达8年的培育时间,烟台航天大豆在山东、湖北等地种植,其优良特性和增产效果得到广泛认可。目前,仅山东省就种植2000多亩。
上天转几圈,效益翻了番
烟台“航天大豆”价值几何?
鉴定会主任委员、国家级专家程振华的话掷地有声:“中国大豆产业链长、应用广,航天大豆给大豆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以数千亿元来计算,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鉴定会就是一道里程碑。”
从经济效益上比较,种植航天大豆比种植普通大豆每亩增收852元,增加经济效益一倍以上,比种植玉米每亩增收120元。且种植大豆能使土壤疏松,收获后根瘤菌落在土壤中,是天然的肥料。对普通农民来说,种植航天大豆效益提高了,无疑会提高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如此一来,对振兴中国大豆产业是件好事。
不容忽视的是,航天大豆所含的蛋白质要比普通大豆高出8个百分点。“对大豆加工企业而言,多出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加工一吨大豆能增加效益70元;8个百分点算下来,即每加工一吨大豆能增加效益560元。”采访中,山东万得福集团的董事长刘季善告诉记者,万得福每年生产大豆蛋白2万吨,未来计划在当地大面积播种烟台的“航天大豆”,用来加工大豆蛋白、精练豆油和系列保健品,可以预见,因大豆蛋白质含量增加了,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更好。
航天大豆“非转基因”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是从美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航天大豆和转基因大豆有什么区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员马世俊告诉记者,“与转基因大豆相比,航天育种是一种安全的育种方式。它是利用宇宙空间诸多特有条件,使作物种子自身染色体发生变异,航天大豆没有导入外来基因,因此不会产生不良物质。”经第三方上海谱尼检测机构的测试检测,烟台的“航天大豆”是通过航天育种技术获得的非转基因优质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