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农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在人均GDP超1.2万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北京,远不再是一种时尚。休闲农业已成为满足首都市民精神需求、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
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农业是京郊休闲旅游“首选地”,1998年便编制了《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年12月,京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关于加快推进京郊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目前全市农业休闲观光园已达1300个,休闲农业年接待市民超3500万人次,实现收入30.4亿元。
最令北京农业人骄傲的是“寻找‘北京最美的乡村’宣传评选活动”,这项以“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为基本标准的评选从2006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有73个村庄从全市3941个行政村中脱颖而出,如颗颗珍珠闪耀在美丽的京郊大地上,不仅成功开创了“最美乡村”评选的先河,而且引领和带动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类“最美”评选活动。2012年,又创办了“寻找‘北京最美乡村路’主题宣传活动”,将一颗颗“珍珠”串成了一条条“项链”……不断升级的“最美”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有效引导和促进了城乡互动、统一了“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的思想和行动,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将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生动实践中脱颖而出!
观光农业、农耕文化体验等模式不断开发,星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等品牌探索建立,“小麦收割节”、“西瓜季”、“草莓季”、“鲜桃季”等特色活动贯穿全年……市民在节假日流连于田园美景间,既能驻足观看,又可亲身体验,寓健身于劳动中,益醒脑于休闲间。
近年来“创意农业”的兴起为休闲农业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充分发挥软实力优势、摆脱硬资源约束,借助创意彰显郊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和文化魅力,创意农业也被称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文化产业。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但众多的文化遗产并非孤立的人文建筑,也蕴含在包括农业在内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中。市农委副主任李成贵说,只有在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基础上认识、分析这座文化名城,才能理解她的真谛。
北京是全国“创意之都”,当看似传统的农业和看似现代的创新在这里碰撞,都市型现代农业把这种火花迸发到最大。“创意一小步,价值拓千里。”创意农业是“无边界产业”,只要有文化创意,农业的任何资源都可“点石成金”。
因为有创新,我们看到用麦秸做成的梅兰竹菊图、用各种豆子组成的长城游览图、用蝴蝶翅膀粘成的古代四大美女肖像……也因为有创新,西瓜做盆景一盆卖到200元,大桃来拍卖一个卖到6800元,核桃当工艺品一对卖到1.8万元……
北京市委农工委宣传处处长陈立玺告诉记者,截至2011年,全市已拥有创意农产品30余种类型、初具规模的创意农业园110余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意农业节庆活动60多个,创意农业年产值接近25亿元。
“沟域经济”是北京的另一个首创。如果把山区面积占62%的北京看成一个“山区市”,也并不为过。曾几何时,山区被看作制约北京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短板”。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市委市政府把山区和沟域经济变成了战略发展新空间。牛有成说,山是农民的原始股,随着历史的前进将越来越有价值,要把北京的山区变成“山会招手、水会唱歌、树会说话”的美景。
2008年,北京开始规划开发沟域,到目前取得显著成效。在门头沟区爨柏沟域,记者看到爨底下村距今400多年的500间70余套明清院民居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山村古建筑群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的古朴装饰中积淀着悠久历史文化。这里已成为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目前,全市拥有1公里以上的沟2300多条,具备经济发展良好条件的115条。经过前期摸底试点,2010年,《关于促进沟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出台,面向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团队公开征集经济发展规划,目前已投资42.9亿元用于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建设。
发挥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功能,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作为实现都市型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途径,走以人文、科技、绿色为特征的低碳产业发展道路,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
2012年3月,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强化农业的基础作用,因为北京农业地位特殊,“特殊”在于其示范性、功能性、保障性;并提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利用科技发展高端高效农业、破解资源刚性约束矛盾、挖掘农业更多价值。
“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北京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城”,是全国科技研发中心,拥有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25家、全国18个国家重点农业实验室中的11个、农业科研人员两万人。科技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高端形态。
走进位于通州区台湖镇胡家垡村的金福艺农“番茄联合国”,市民们就能亲密接触到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先进和便利。这里3000亩高科技园区汇集国内外120多个番茄品种,有红黄绿紫等21种以上颜色,有圆形、椭圆形、枣形、梨形和香蕉形等不同形状。
早在2008年,公司就建成了全国首家数字化农业示范园,2011年又和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学院合作创建了国内首家农业物联网。日光温室内装有的四合一传感器、电子除雾除湿装置、智能滴灌等设备,以无线方式与中央监控室电脑相连。工作人员只需轻触按钮,就能掌握一切信息并安排生产。
“物联网技术比数字化农业提升了一个档次。”公司董事长金镇锡说,“等监控中心建成后,我们就把监控视频放到网上,市民可随时查看生产的全过程。”目前,园区刚刚通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农业园区验收。
北京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十一五”期间实施重大农业科技项目35项,资助金额46344万元。数字精准农业推广普及加快;小汤山“特菜大观园”、顺义“三高”、朝阳“蟹岛”等一批体现先进技术与经营理念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应运而生;2010年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以“221”信息平台和“12316”三农呼叫中心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9%,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