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现代农业

   2013-03-21 中国农业新闻网16670

  北京市委、市政府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和城乡发展全局,开辟了一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探索出一条大城市地区发展农业的“北京道路”。早在2006年,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同志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全面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2009年7月,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提出要重新认识首都“三农”问题: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
  
  这种认识,是在我国农业发展迎来又一个“黄金期”,以及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也远远不是市委、市政府和市领导对北京农业的第一次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农业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快速转型升级,步步领先,经历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的城郊型农业、90年代初起步的都市农业;2003年,北京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并把它作为农业发展核心战略和方向选择,在全市范围内铺开。2005年,《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从此提档升级、加速发展。
  
  与此同时,北京市的功能定位也经历了三次转变:上世纪80年代集中在除政治、文化中心外是否承担经济中心职能的讨论上;90年代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中,第一次明确了北京要成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发展到新时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发展目标定位在: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对比来看,城市的发展轨迹和农业的功能定位如影随形!
  
  这背后,是北京农业人的基层实践推动政策出台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上世纪80年代昌平十三陵旅游区悄然出现的观光采摘园,让人们朦胧看到都市农业的影子;90年代初兴起的朝来农艺园等农业高效示范园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提供了可供“摸着过河”的“石头”……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农业对于北京的价值早已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价值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更上升到对社会层面,主要是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等隐性价值的追求,进一步满足人们“肺”、“眼”、“脑”等多种需求。
  
  早在1997年,北京就提出把发展设施、籽种、精品、加工、创汇、观光农业等六种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多功能性得到充分拓展。
  
  在三次华丽转身中,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北京农业已经进入到农业和城市关系的高级阶段,用城乡一体化思路统筹城乡发展,进入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新阶段,农村开始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目前已初步形成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