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人口的转移密不可分

   2013-02-20 财经20070
 农产品国际化“双刃剑”

  《财经》:国内糖价高给广西带来大量产值,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使中国的糖无法与国际糖竞争。

  陈章良:国内糖价过高是个致命问题。2011年以来,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期货以及国内的白糖现货都保持在6500元/吨高位以上,而现在国外糖到港价格在4600元/吨左右,有时更低。

  每吨2000元的差价从农产品贸易来讲不可持续,这也是国内许多经济学家用“比较优势”理论、主张用国家外汇进口国外糖的重要依据。如果不征收高额进口糖关税并实行严格的进口糖配额制度,国内6000多元/吨的糖就卖不动。而如果大量进口糖,国内产糖企业、蔗农等都得遭殃,首当其冲就是广西。

  2011年全国进口糖197万吨,比2010年增加了不少,2012年又比去年增加很多。照此下去,进口糖将超350万吨。而广西每年只生产600多万吨,按全国1000多万吨的糖产量计算,进口糖已占到30%以上,中国的糖产业会出现危机。

  《财经》:按照我国制糖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国产糖的自给率力争稳定在85%左右。你所说的危机与之相关?

  陈章良:这将导致中国糖业市场竞争加剧。如果糖价回落到4000元/吨,国内的糖厂就要紧张。当前甘蔗每吨收购价是500元,而1吨糖需要8吨甘蔗来榨,那1吨糖的甘蔗成本就是4000元,加上其他生产成本因素,糖价低于4000元/吨国内糖厂就亏损。在这种情况下,糖厂不会按500元/吨收购甘蔗,而是降低收购价,农民由于效益降低,将减少种植。现在许多场合讲中国“大豆沦陷”的案例,糖业也有可能步其后尘。
 《财经》:“大豆沦陷”成为农业经济领域争论很多的话题,从大豆、玉米、小麦、棉花,到糖这几个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坐起了“过山车”,社会上出现了诸如“豆你玩”“玉米疯”之类的流行词。

  陈章良: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维系我国农产品结构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安全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经济界人士认为,我国大豆不具备比较优势,向国外进口利大于弊,鉴于中国地少人多、贸易逆差大、外汇储备多、农业污染严重等等因素,完全可以将种大豆的土地替代出来种其他较高价值农产品。粮食问题可通过进口解决,进口粮食就等于进口土地。所以,中国所谓的大豆阻击战,并没有真正“阻击”。但这却给予我们警示:中国或许尚能承受国际化全面冲击一个大豆产业,但若范围扩大化,就会威胁我们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糖业无竞争力可言,这是我国糖产业释放出的危险信号。坐以待毙,还是主动闯出新路?

  诚然,粮食进口可以起到资源替代和国际分工作用。中国只有18.2亿亩耕地,基本保证农产品供给,中国大概需要30亿亩以上的播种面积。将近5500万吨的进口大豆,至少需要4.4亿亩播种面积,而进口大豆,使我们拥有境外数量巨大的“影子播种面积”,其益处在于中国正在通过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因此,适当的进口调整,不仅可以直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也可间接利用国外资源,使国内粮食作物之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以及其他农产品之间争地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财经》:此观点类似于陈锡文所强调的,“由于气候、技术、品种和运输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大豆生产比较效益比一些主产国要低,所以适当增加大豆进口,把种大豆的部分土地替代出来,生产其他高产、高价值的农产品,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有利,也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的双赢。”

  陈章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农产品进口所涉及的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价格和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根据“比较优势”利用“土地进口”的单一思维,却遭遇“多线”并行且密切相关的连锁反应,这是始料不及的。

  事实上,对外依存度过高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不能就大豆说大豆,就糖谈糖。这类农产品都是具有能源产品属性、在全球期货市场交易环境下具有金融产品属性的农产品,也是由美国等农业强国主导、并与能源价格联动的农产品,更是期货与现货价格联动、国内外市场联动的农产品。

  以大豆为例,由于美国实行粮食与能源结合战略,大豆、玉米则变成能源产品,又与期货股票等金融市场发生关联,国际投资基金将国际化农产品作为金融产品,既制造短缺,也产生过剩,风险大为增加。再加上大豆主要产品是豆粕和豆油,属豆油和饲料原料,豆价上涨直接影响豆油上涨,并带动其他食用油价格上涨。而作为重要饲料原料的豆粕价格上涨又带动动物食品的肉、禽肉、牛奶等畜牧业饲料成本上升,连锁反应则引发一系列农产品和食品类价格上扬,通胀由此产生。我国农产品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也在此,而这种连锁的多项反应是我们事先严重估计不足的,这不是中国人少喝豆奶、少用豆油就能解决的问题。

  难点在于,我国粮食已进入全球资源品那样的“中国缺啥啥涨价”“中国进啥啥涨价”的怪圈。当13亿人完全失去大豆、玉米、棉花、糖的那一天,不知国际农产品价格又会涨到什么程度。外汇多,是可以买粮食,但不是负责任的态度。没粮用钱买,在13亿人的农业国度,行不通。2012年美国宣布大旱,全球粮食产品飙升,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农产品和工业品不同,人不能不吃饭。如果因为国际糖价在4000多元我们就不种甘蔗了,全部进口,那国际糖价又会涨到6000元/吨以上。

  况且,全球可供给贸易的粮食只占中国消费的一半,日本现在的粮食自给率为40%左右,若我国也下降到这一水平,国际粮食市场全部供给中国也无法弥补中国的供需缺口。再说日本等粮食自给率较低的国家在海外有自己投资的农场,供应渠道稳定,中国难以企及。因此,保证农产品和粮食的基本自足对中国至关重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