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昨日,记者就如何针对家庭农场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采访了农业技术推广专家、推广研究员、市土肥站站长赵永志。
赵永志介绍说,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发展,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应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群众的意愿,防止大拨儿轰、盲目跟风、仓促冒进、大干快上、急于求成等运动式的错误倾向,确保不损害农民的利益。相信中央也会在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就目前的家庭农场来看,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去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就应该是职业农民。
赵永志解释说,做好家庭农场的技术服务工作,应把握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变化。一方面,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是家庭农场生产和经营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相比,农业生产和经营已成为农民的固定职业,农业生产和经营成为家庭农场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意愿更加稳定,积极性也更高,因此他们更希望尽快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
赵永志说,面对家庭农场带来的变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很多领域需要实践和探讨,通过创新,促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就目前而言,应努力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公益性社会化服务机构建设相对于经营性机构来说发展较慢。如基层农技推广领域,“上面千条线,下面几根针”的状况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基层农技员的工资待遇依然不高。通过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培养多元化服务主体,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满足家庭农场发展的需求。搭建区域性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积极发展农业信息化服务以及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农业灾害预警等技术服务。
二是针对家庭农场特点,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特别是要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农产品精品意识、市场意识、带动意识,使他们成为能生产、懂业务、会经营、有技术的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