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蔬菜医院”变迁记

   2013-01-14 15690
核心提示:谁办的第一家蔬菜医院?可能没人能说得清楚。在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张砚祥是最早的:2001年,他办起了蔬菜病虫害防治研究中心,随后更名蔬菜医院,把牌子挂到每个产菜的乡镇。2
  谁办的第一家“蔬菜医院”?可能没人能说得清楚。在“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张砚祥是最早的:2001年,他办起了蔬菜病虫害防治研究中心,随后更名“蔬菜医院”,把牌子挂到每个产菜的乡镇。
  
  2005年,他又联合企业开发了视频系统,办起了第一家蔬菜视频医院,现在拥有500多家分会六七千名会员,覆盖江北各省、市、自治区,效仿者很多。
  
  不管是“蔬菜医院”,还是视频医院,张砚祥都既“坐诊”也“出诊”。“坐诊”,以前是菜农带标本上门咨询,现在多通过视频诊断,每天都有几千人次。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个农艺师坐在电脑前,显示器上大窗口是正在咨询的菜农,边栏上的小窗口是排队等待的农民。“有时候上厕所时间都没有”,张砚祥说。
  
  “出诊”,既有现场诊断的,更多是“科技下乡”。张砚祥搞“科技下乡”和别人不同,许多专家下乡讲课找不到人,他的办法是先派队员白天下乡,到菜农大棚里调查、访谈,现场看诊,顺便介绍一下晚上讲课内容,每次都很成功。
  
  他最得意的一次,是讲课打败了电影:2006年,他去寿光市台头镇马家茅坨村,讲课的会场安置好了,在一条大街上。没想到吃晚饭的时候,有人在大街另一头放电影。课还讲吗?张砚祥说:“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我也得讲。”到现场坐下,农民陆陆续续来了;街那头电影开始了,观众全是老人和孩子。记者采访时,他回忆当时的场景说:“这说明大家渴求技术,太让人感动了!”那天从8点半讲到12点半,对方电影放了一场就散了。
  
  弄棚种菜,病虫害防治是大事。前几天,当地一户菜农的大棚黄瓜发病,他去现场一看,有人把细菌性软腐病“误诊”成蔓枯病,黄瓜都给治绝产了。他对记者说:“90米的棚(约1.5亩),现在就得扯秧子了!”叹息再三。
  
  张砚祥自己早年也吃过这样的亏。刚种大棚时,春天种的西红柿,长到鸡蛋大的时候,发生了西红柿晚疫,这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他欲哭无泪。
  
  1990年春天,黄瓜长一米高时下雪了。晚上棚里生了炉火,张砚祥煤气中毒晕到地上,大雪压塌了棚,融化的雪水把他激醒了,黄瓜受了冷害,他试探着施用自己配方的药物,后来黄瓜返青,竟然没受什么损失!
  
  张砚祥明白了,种菜没技术不行。因为家境困难,他初中没毕业即退学。从那时起,他找出初中的《植物》课本,一直学完了大学园艺专业的课程,还发明了一种复配药,可以治疗西红柿晚疫,1998年申请了发明专利。
  
  张砚祥开始小有名气。经常有人去他的棚里参观,外村的人也常去。上门的人越来越多,他把棚交给妻子,自己专门到各地讲课。农村5天一集,有的5天一去,有的10天一趟,上午讲课,下午看棚。有农民说:菜生了病等不得,手机里和你又说不明白,你能不能找个地方定点,我们有事去问你?
  
  2004年,他成立了寿光市蔬菜病虫害防治协会,在菜博会上免费发布病虫害图片展,每天展位前都很火爆,知道他的人远及东北、西北,回去后遇事给他打电话,但很难交流,除了口音不通,还有知识障碍,“西红柿上长了斑点,他们说有个‘黑东西’”,帮不上忙。
  
  那时候,他还经常下乡讲课。有一天晚上在田柳镇陈马村,讲着讲着,淅沥下起小雨。张砚祥看农民挨淋,问大家改天讲行不行?农民说:你站门楼下讲,我们在这儿听就行了。人群里有一个抱孩子的妇女,孩子已经在她怀里睡熟了,她脱了褂子给孩子遮雨,一直在听。张砚祥说,“那天我就停不下来,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诉他们”。但怎么才能让农民少受点儿苦、多些人受益呢?
  
  蔬菜视频医院能做到!每次网络培训,提前发布公告,各地的分会报名,一般30个分会同时在线,这样,一晚上就能培训1400到2000人。网络培训是提高性的,日常管理有免费技术资料、办有会刊、有当地的明白人。他说:“年轻人爱学习,一个村有一个明白人作用就不少。”每个分会设团支部,2008年,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视察时高度评价说:“这是个年轻人代表。”
  
  张砚祥自我评价是“只想创新,不想做大”,“做大”,自己能发财;创新,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病虫害防治事业做大了,他又瞄上了有机农业,2006年投资上了80亩有机西瓜,产出后长相不佳,瓜果贩子出价只有市场一般西瓜价格的一半,张砚祥一跺脚说:“有机产品这个价?臭门市。烂了也不卖!”那年的西瓜真烂了,赔了80多万元;2008年,通过品种多样化、开拓市场,加上市场认了,直接进了大超市,什么费用都不用交。销路打开了,张砚祥把基地管理交给妻子,依托基地办起了面向全国的培训。
  
  在协会举办的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出席的一位寿光市委领导说:协会做的事,是政府应该做的,他们填补了政府工作的空白。
  
  记者在先前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青岛农业大学植保系教授顾耘、张振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乡镇大约80%的推广市场是被农资企业(包括销售门店)占领着。他们这一结论,得到记者调查时接触到的各级、各地农技推广部门的认同。但对这种现象的评价,并不一致。
  
  顾、张两位教授,都是常年下基层推广技术的。顾耘教授说: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专家、教授下不去了,读到博士、再升到教授,论文和科研成果就够忙活的了,研究领域和农民需求也不对接。
  
  张砚祥说,病害术语化,和实践不融合。有次在专家讲课现场听农民问:大棚里适宜温度是多少?专家回答:25到28度。书上确实是这么说的,这个温度适合作物光合作用。但这个说法不确切,大棚不是温室,只靠太阳光,需要变温控制。白天这个温度,深冬时节晚上降温快,比如黄瓜,低于11度进入休眠,作物容易受冷害,如果伤了根,一季的收成就没了。
  
  张砚祥说,科技下乡,像这样的搞法不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t8240818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