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农村先行应是收入倍增顶层设计的公平支点

   2012-12-21 15510
核心提示: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3.13倍。该数据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昨日联合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3.13倍。该数据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昨日联合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透露的。社会蓝皮书认为,收入分配一直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调查表明,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总体上仍在继续提高。

  无农不稳。中国要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走向海洋文明,这一切都离不开“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一方面,我们看到2002-2005年间,中国城镇“大岛指数”不断增加,但从2005年后总体呈下降趋势,至2011年基本下降到2003年的水平;另一方面,今年1月至9月,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实际增长幅度同比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幅度同比则有所回落。如果按照这种态势,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反弹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以下两点:2011年国家将农村贫困线提高到2300元以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估计超1亿人,而不同地区农村间的收入差距更在不断扩大。

  这些天,坊间热议“基尼系数0.61”的真伪,但不争的是,城乡基于二元社会结构下的收入差距。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我们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目标鼓舞人心,但也正如学者所言,“更应该明确收入增长目标的人群是低收入者”。道理并不复杂,如果只是在实际收入上“倍增”,差距还在、鸿沟还在,基于贫富分化之上的社会问题并不能因此而纾解。

  一个道理显而易见:收入倍增,农村更要“跑得快”。

  首先,农村在收入倍增中“跑快点儿”,是提振2013年开局经济及激活中国经济内生力的必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事实上,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轮番上演,长期支持我国高增长的外贸对经济拉动效力已然减弱,中国经济的增长极必须要转化到“内需”上来。改革开放以来,剔除价格因素后我国投资需求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3.5%左右,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差不多一倍;在国际社会,经济增长10个点中消费需求会占67个点,而我国恰与此相反。

  其次,农村在收入倍增中“跑快点儿”,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向深度推进的物质保障。今日的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化”、亦非无定语的“城镇化”,用顶层设计的话说,“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从‘乡’到‘城’的重要转变”。那么,将农村的公共供给、资源配置均等化、城镇化,而不是以地产经济为主导拉动土地财政的泡沫化,也许更能减少所谓“软硬着陆”的风险。农民富裕了,农村面貌改观了,农业现代化落地了,新型城镇化才能成为有源之水——不然,将收入差距悬殊的农民从身份上标记为“市民”,又有多大意义呢?

  此外,农村在收入倍增中“跑快点儿”,是收入分配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303元。《2011中国薪酬报告》认为,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均衡状况并没有根本扭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将影响到经济进一步升级和社会转型。对农民而言,收入来源单一、劳动所得占比孱弱,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更在社会形态上危及秩序大局。常识而言,一个合理的社会形态应该是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模式,而我国社会结构模式却呈现出“哑铃型”特征,农村不能更快速地富裕起来,那么,基于物质差距上的诸多问题就难以真正解决。

  收入倍增,目标暖人。要让这个“倍增”的目标兑现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最关键的不只是倍增多少,而是在“实实在在的增长”中、如何让农村跑得更快点儿。这也是最牵动人心又鼓舞人心的社会公平。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t8240818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