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种业新变化:"三个转型"催生惠农良种

   2012-12-20 农民日报16660
核心提示:一粒培育成功的种子,在走出实验室、经过品种审定后,便开始了基地繁育、生产加工和市场推广的系列流程。一些种子企业通过健全亲本繁育体系、改进制种技术、提升加工工艺
一粒培育成功的种子,在走出实验室、经过品种审定后,便开始了基地繁育、生产加工和市场推广的系列流程。一些种子企业通过健全亲本繁育体系、改进制种技术、提升加工工艺等举措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目前我国农作物种子的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6%,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43%。

大批优良品种的诞生和普及,很大程度得益于种子企业在“繁”和“推”这两个环节上的“三个转型”。

组织形式:从“代制种”向“自制种”转型

多年来,大多数种子企业的繁种环节都沿袭着传统的“代制种”模式,存在着基地面积稳定性较差、制种产量难把握、种子质量不可控的弊端。结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农村的土地流转机制,一些种子企业开始了由“代制种”向“自制种”的转型之路。

“自制种的核心就是保证企业对制种基地的面积可控、技术可控,同时达到种子质量的可控。”农业部种子局种业发展处处长马志强告诉记者,企业直接与合作社打交道,能够省去层层“代制”环节,达到了基地稳定、产量可控的目的;另一方面,合作社流转来的连片土地是承载企业制种基地的绝佳载体,在土地规模化的基础上,一系列先进制种技术便于统一实施,从而保证了种子质量。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乌山贡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有1800亩土地承载着隆平高科的主打品种——“Y两优一号”的制种任务,社长朱政刚告诉记者,合作社集中采购制种稻米,买1公斤便宜5元,每年就可为合作社节省4万~5万元;卖1公斤价格比市场价高0.6~1元,每亩地增收30元左右。

“只要把好种子拿出来,农民为什么不跟着我干?自己研发的种子让农民增产增收了,通过品种示范学到了实用技术,企业也达到了稳定基地、种子质量数量可控的目的,这是企业和农民的双赢。”隆平高科总裁彭光剑说。

除了“联姻”合作社,还有一些企业直接通过土地流转后基地的集约化经营实现了“自制种”的目的。北京奥瑞金公司仅在甘肃省临泽县就流转了3.15万亩土地,根据地力条件让利农民土地流转金每亩达800~1000元,流转期限以10年为一个周期,且租金价格随玉米制种亩均效益逐年提高。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