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产:从“手工活”向“机械化”转型
目前,劳动力短缺已成为制约制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玉米制种为例,在去雄和收获环节需要大量人力,用工成本已从5年前的每个工50元左右上涨到目前的150元左右,每亩劳动力成本占制种成本的比重由不足40%提高到60%以上。加快制种机械化作业,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已成为基地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玉米机械化“去雄”的实践探索。今年3月,新疆昌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购买了美国十方国际公司价值300万元的制种玉米去雄机,一台去雄机每日作业相当于150~180个劳动力,而采收费用不到人工去雄的3/5。
水稻的机械化制种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隆平高科在部分示范地块已经基本实现了杂交水稻制种的全程机械化,公司还积极尝试飞机赶粉,将无人直升机成功应用于杂交水稻制种授粉环节。彭光剑给记者算了笔账:传统的水稻制种每亩需用工15个,利用机械化、轻简化技术可以每亩减少用工近8个,每亩减少劳动用工成本400元左右,降低种子生产成本1元/公斤。
与此同时,种子企业也加快了种子烘干、分级、包衣、包装等设备的更新换代,种子加工水平显著提高。仅在西北地区就已建成玉米果穗烘干线100多条。
“我们现在最盼望的就是希望国家的补贴标准能再提高些,并且拓展农机具的补贴种类,由田间生产农机拓展到种子加工机械;并且拓展补贴对象,由制种农户、合作社拓展到种子企业,为种子生产全程机械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湖北荆楚种业总经理庄世界代表众多种子企业发出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