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入汛以来,西南等马铃薯主产区雨水偏多,十分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为加强防控工作,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6月22日,农业部在扶贫开发综合试点县、“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召开全国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工作现场会,全面分析病害发生形势,研讨防控对策措施,要求各地认真贯彻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强化属地防控责任,加强监测预警,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严控病害流行,保障生产安全。
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流行速度快、防控难度大、危害损失重等特点,是影响马铃薯产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议分析认为,受春季以来降雨频繁、雨水偏多影响,贵州、重庆、四川等西南大部春播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偏重流行,程度显著重于上年和常年;6-8月份,西北、华北、东北夏播马铃薯主产区降水偏多,60%以上的品种为感病品种,且丰雨期与病害发生流行期较为吻合,病害流行风险明显高于常年。预计今年全国马铃薯晚疫病偏重以上程度流行,发生面积350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0%以上,比常年增加16%,将严重威胁马铃薯生产安全。
晚疫病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恶性病害。会议研讨认为,控制病害流行危害,应根据不同区域发生危害特点,因地制宜严把“四关”。一是选用脱毒无病种薯,把好源头关。建立原原种、原种、一级种三级种薯繁育体系,生产并指导农民选用脱毒无病种薯,做好播前切块消毒和晾晒处理,逐步淘汰自留种。二是注重栽培控害措施,把好田管关。推广起垄播种、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措施,降低田间湿度;推行轮作换茬,避免与番茄、茄子等茄科作物连作或套作,减轻病害发生。三是强化病害监测预警,把好预防关。健全病害监测预警体系,推广数字化监测预警技术,全面掌握病害动态,一旦气候条件适宜,及时指导农民喷施保护性药剂,严防病害发生。四是及早开展病害防治,把好控制关。做到“防在关键时期、治在初发阶段”,田间一旦出现中心病株,立即作拔除深埋处理,并喷施治疗性药剂,预防病害流行。
针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严峻形势,会议要求各级农业植保部门抓住关键时期,落实关键措施,严控病害流行,力争将严重发生区病害危害损失控制在8%以内,一般发生区控制在5%以内。防控策略上,坚持“以防为主、以控为辅”理念,根据西南高发区、北方常发区和其他偶发区病害危害特点,按照“一区一对策、一区一重点” 原则,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分区治理。防控技术上,坚持因地制宜选用无病种薯和抗病品种合理布局为核心,栽培控害为基础,以及气候适宜时提前预防或发病初期应急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控措施。防控方式上,坚持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施药时间、统一防治行动“五统一”,做到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常规防治和应急防治相结合,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近年来,在农业部科学规划和大力推动下,马铃薯呈快速发展之势,已成为西南、西北地区最具增产潜力的大宗粮食作物,乃至部分老、少、边、穷地区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会议强调,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必须把马铃薯晚疫病防控作为保障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一是全面落实属地防控责任,将病害防控纳入各级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指挥部工作重点内容,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健全监测会商制度,加强发生防控信息调度,准确掌握病情动态,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普及防控技术,科学指导农民适时防控。三是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工作中示范带动作用,切实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四是建立产学研协同治理机制,开展病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组装集成研究,强化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培训,防控关键时期组派专家巡回指导,为病害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来自河北、内蒙古、黑龙江、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甘肃、宁夏等9个马铃薯主产省区农业厅(委、局)所属植保机构负责人、测防科科长,以及马铃薯产业体系专家和贵州、四川等省区部分县市农业局局长、植保站站长、专业化防治组织代表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