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不能提高粮食产量 只是良好愿望

   2014-04-09 光明网260
 
  然而,转基因专家的说法是存在大量水分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依靠转基因增产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这是因为:
 
  第一,转基因仅占粮食构成要素的八分之一,而非唯一。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包含“水、土、肥、种、密、保、管、工”8个方面,即毛主席强调的农业‘八字宪法’。转基因仅在‘种’上做文章,其它要素则以生态和人为因素为主。由于种地不赚钱,农民不愿意伺候土地,用地不养地,地力下降才是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最近30年来,我国耕地退化程度已远超过过去上百年。恢复地力需要大量有机肥还田,并采取精耕细作农耕方式。转基因是在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基础上做“种”的文章,会让人越来越赖,地越种越瘦,并增加了生产成本。
 
  第二,转基因作物并不增产。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过去的300多公斤/亩,提高到700多公斤/亩,现在逼近900公斤/亩,那才是真增产。转基因品种只是对虫害有所控制而已,其亩产量如果多种几代就越来越低。美国是转基因最多的国家,其技术远比中国先进,但该国粮食总产仅3.63亿吨,远低于中国5.01亿吨;其单产也不行,中国粮食单产为278公斤/亩,美国只有125公斤/亩。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耕地还比中国多11亿亩,为什么其粮食无论单产还是总产,反而不如中国呢?答案就在于“人”身上而不在“武器”身上。自然界中从来就不存在增产基因,事实上,当面对政协委员的提问时,某转基因专家坦言“转基因不能增产”。
 
  第三,我国粮食产量难以提高的因素在人而不在技术。粮食产量的决定因素,一是单产,二是播种面积。在单产增幅不大的前提下,播种面积或播种季节减少导致产量下降。上世纪50年代,粮食单产很低,多年徘徊在100公斤/亩左右。在这一阶段,决定粮食产量的主导因素是播种面积。1962——1995期间,中国政府加大对农业投入,尤其是实施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迅速增长到283公斤/亩。打那以后,粮食单产增幅变慢,一直徘徊在 300公斤/亩上下,并一度由2006年的314.4公斤下降到2008年的286公斤,重新回到上世纪50年代播种面积决定总产的循环。因此,过去10年中国粮食增产仅为2.5%,不是品种不行,而是农民不愿意种地。
 
  第四,不能回避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生物安全委员会大部分专家来自转基因领域,“干什么的吆喝什么”,其公信力本身就值得怀疑。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在这些确定前提下,我们带头将Bt基因转入13亿人的主食,害莫大焉。DDT刚发明的时候是作为高新技术出现的,发明人还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后来发现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被禁止使用。如果发现农药出了问题,可以不生产,不使用,但转基因生物出了问题,则根本无法控制,所转移的基因根本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总之,制约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农民不愿意种地,恢复耕地质量乃是比推广转基因作物更为紧迫的任务。转基因作为高技术储备我们可以搞,但进入食物链还是要慎重再慎重。绝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公众利益和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广告合作征集中...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